【余治国两会观察】营商环境表述的小调整未来发力的新坐标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原标题:【两会观察】营商环境表述的小调整 未来发力的新坐标

  营商环境是两会的热点,也因为此次报告中的高频出现,而被代表委员热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优化营商环境有什么新要求,请看今天的《两会观察》。

  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细心的人会留意到,今年报告对营商环境的表述有了“小调整”。以前官方经常用的提法是: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报告使用的是: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虽然总的思路和原则没有变,但措词中少了市场化,多了便利化。

  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什么新信号呢?我有两点观察:

  第一,法治化放在首位,是对“营商环境“认知的进一步深化。“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是习总书记在今年2月25号,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的重要表述。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市场化与法治化相伴相生,唯有将其落实到法治中,市场化才算“真刀真枪”。

  我的第二点观察是,把“便利化“放在突出位置,是问题导向下的特别安排,也是持续优化营造环境的目标导向。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今天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按照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去年中国从78位上升到46位,一年提高了32位。而今年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进步的底气是什么?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标中,中国许多指标都跟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了,但还有两个指标拖后腿比较严重:办理施工许可证和获得电力。比如在我国办理施工许可证需要247.1天,而新加坡仅需要54天,在我国获得电力的成本为人均收入的356%,是新加坡(25.3%)和美国(23.7%)的十余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要靠深化审批改革,一个要靠减税降费。这反过来说明,为什么今年政府报告会大篇幅布置相关工作。这同时也解释了,去年深圳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中,会下那么大力气实施代号深圳90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就是要使项目施工的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到90天之内,另外,深圳去年推出的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也是对标营商环境的国际通行标准而采取的措施。

  营商环境,正在成为牵引中国深化改革的一个新抓手。新加坡知名学者郑永年近日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采访时指出,以中国如今的经济体量而言,“找项目”对经济的牵引力不够用了,更需要各级政府“造环境”能力来一个大提升。我们之前的评论也曾经说过,营商环境也是一个“制度赛场”,是比拼彰显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赛道。从全国两会上看得出,中国这个选手很拼很努力,各个城市更没有懈怠的理由。

  今天的观察就到这里。

(责编:陈育柱、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