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到达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作者: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东军,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正高级经济师 杨春光,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龙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中,自治是核心,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当前我国在乡村治理中法治的保障作用发挥不充分,尤其是在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法治常常难以达到,法律在解决农村的“鸡毛蒜皮”问题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法治难以到达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在农村容易被忽略。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缺少法律知识,不了解法,直接影响了监督法律实施的效果。二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尚不习惯在纠纷中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其次,法律在部分农村丧失公信力。一是部分基层执法单位或人员执法过程不够严格、不够文明、不够公平。二是农村相关立法不完善,司法机构不健全。最后,基层干部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意识。当前,不少基层干部自身存在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储备较少、对法律运用不在行等问题。

  要保障法治能够到达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要加强农民法治意识教育和培养。要注重培养农民树立法治观念,提升其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平等思想意识,引导农民掌握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时为其提供正确的法律信息。同时,要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普法工作常态化。

  其次,必须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加强依法行政。加强农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进一步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引导群众以正当的途径、以法律的手段、以理性的态度,合理合法解决矛盾纠纷。要强化对乡村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法律约束,依法行使职权,依法依规处理事务,依法加强对村务治理的指导、对农村各类问题的预防和监管。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加大扫黑除恶形成长效机制,按照“一年打击遏制、两年深挖根治、三年长效长治”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要完善健全涉黑涉恶违法犯罪防范打击长效机制,保障农村涉黑涉恶问题得到根本遏制。

  再次,必须要修订完善乡规民约。一是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广泛开展乡风评议,用群众评价的力量褒扬社会新风、批评不良现象,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二是推动农村进一步修订完善乡规民约,重构农村社会公序良俗,让乡约成为法律之外的道德与行为约束。

  最后,必须要加强乡风文明和道德建设。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突出新风宣传教育。加强勤劳、节俭、孝敬等文明新风宣传教育,运用新闻报道、互动访谈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各地移风易俗典型事迹和鲜活经验,以生动故事引导农民群众分清好坏对错、善恶美丑。三是选树典型示范引领。坚持接地气、聚人气,选树一批德高望重、带头发展、服务乡邻、孝善齐家的“新乡贤”,开展慈善公婆、孝顺儿女、脱贫光荣户等先进典型评选,大力发展农村志愿服务,倡导“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

  (本文由2018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支持: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018dz04),贵州省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研究(2018dz03))

让法治到达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 责编:郑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