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质量公安法治建设“高”在哪里?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题:首都高质量公安法治建设“高”在哪里?

新华社记者鲁畅

受立案环节投诉大幅下降54%、打击力度与办案质量双提升、全市群众安全感创2000年开展调查以来最好水平……

记者日前在北京市公安局多部门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在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以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为目标,从创新机制建设、深化智能应用、强化精准培训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推进首都公安法治化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创建一站式、集约化执法办案新机制

首都基层民警急难险重任务多,执法办案常常面临“案多人少”的矛盾。

日前,记者在2016年9月建设完成的北京市朝阳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看到,两名嫌疑人正在由专职民警进行人身检查——办案民警将嫌疑人送到该中心后,从登记到人身检查、信息采集、等候看管等一系列事务性工作,都由中心专职民警和辅警办理,办案民警只需要集中精力开展询问、讯问等工作。直至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全部办案流程在中心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结。

“中心启用前,这些工作全部由派出所一线办案民警承担,难免出现因专业化程度不强、精力不足、设备设施不全造成执法办案环节有不够规范的情况。”朝阳分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李清说,除了“专人做专事”,法制、刑侦、治安、禁毒等专业部门警种还进驻中心,围绕案件定性、办案程序、调查取证、审查讯问等提前介入、全程指导,为一线民警办案提供高效支撑。

在中心合成作战指挥室,各专业警种、部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对大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分析。民警介绍,入驻的不同警种可以通过对嫌疑人的基本信息、行动轨迹、供述情况等进行深度筛查和关联分析,第一时间为办案民警提示审讯、侦查方向,及时突破嫌疑人口供中的漏洞,全面支撑和服务一线办案,有力打击违法犯罪。

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总队长华列兵介绍,2016年10月19日北京首家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立,今年1月23日第19家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实现了各区全覆盖,所有刑事案件都要在中心办理。

统计显示,北京市公安局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自建立以来,共审查违法犯罪嫌疑人13万余名,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信息化深度应用 实现“阳光下办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已经成为首都公安规范执法办案的“助推器”。

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每名被送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嫌疑人在前台登记时就会佩戴一个智能手环。李清说,这只手环不仅能储存嫌疑人的个人基本情况和案件全部信息,而且也可以全程记录嫌疑人在办案区域内的行动轨迹,嫌疑人佩戴手环走到任何一个点位,离他最近的音视频监控系统会被手环自动激活,开始采集嫌疑人情况,随时掌握嫌疑人所处位置。智能手环还具有异动报警、脉搏监测功能,确保办案安全。

与此同时,前来中心办案的民警也会被配发一张具有定位功能的智能门禁卡,便于对办案民警的执法办案活动进行全程实时监督检查。

“这有助于杜绝违法办案行为发生,有效保障嫌疑人合法权益。”李清说。

信息化技术还应用在执法公开、服务公众方面。华列兵说,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升级案件网上公开系统,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报案群众会及时收到警方发来的案件进展短信提示,随时在网上查询案件进展并对民警办案情况进行评价留言。北京还率先推行公安行政处罚决定及行政复议决定法律文书同步网上公开,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截至目前,北京市公安局案件网上公开率达99.6%,其中,已公开的两类公安行政文书达12万余件。

“滴灌式”培训为依法履职提供保障

打开朝阳分局民警吴羡手中公安警务移动终端上的智慧办案App,随时可点开进入“视频教学课堂”“办案要点指引”等栏目。

在首都公安队伍中,每位民警都能根据需要自主接受这样的“微教学”,“微教学”紧贴执法实战需求,围绕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为民警提供“示范标准”。

“针对‘套路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新型高发犯罪和民事及经济纠纷类警情处置等基层执法难点热点,市局在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法律适用意见和证据指引后,会第一时间开设讲堂进行全面解读,并注意收集编发相关典型案例,有的还要拍摄成视频教学片,帮助一线办案民警学习掌握。”华列兵说。

针对不同业务警种、不同实战需求,北京市公安局坚持全警普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大讲堂、庭审旁听、案例点评、比武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健全完善“学、练、考、 战”一体化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同时,突出专业化、差异化培训,立足警种执法特点,积极推行课程科学设置、人员合理分类、需求精准对标的“滴灌式”培训新模式,并将考试结果在考评考核、晋职晋级等环节中加以应用,有效提升队伍的核心战斗力。

近年来,通过不断强化市局、分局、基层所队三级规范执法培训,北京市公安局已培训民警达1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