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高原 一生正气 不负法徽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献身高原 一生正气 不负法徽

追记四川省得荣县法院院长白玛曲扎

献身高原 一生正气 不负法徽

  白玛曲扎进寺庙开展藏汉双语法治宣讲。

  “老院长虽然去了,但他仍然活在大家心中,他用过的桌子、坐过的椅子、喜欢的装饰,都保存了下来。”3月6日,履新不到10天的四川省得荣县人民法院院长孙菊花在办公室组织党组成员开会时说。她要以这种方式,承继上任院长白玛曲扎的精神。

  2017年7月29日凌晨5时,积劳成疾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白玛曲扎病逝,年仅45岁。在法院系统工作10年,白玛曲扎以短暂且平凡的经历,带领法院干警认真落实藏区依法常态化治理工作、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等工作理念,为甘孜藏区历史性根本性变化贡献出宝贵的基础性探索。他忘我工作、清正廉洁,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一名法官的忠诚和使命。

  藏区治理法当先

  “法律的作用在于惩治犯罪、保护弱者。”白玛曲扎在乡城县人民法院任副院长时说。

  在当地,除了农忙时节,就数七八月的松茸采挖季节最忙,除了老人和小孩,壮年男女都会上山采挖松茸卖到最近的集市赚取收入,当事人经常不能及时到庭,给此时的审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白玛曲扎走访了乡城县的大部分乡镇村组,发现不能及时到庭的还有很多老弱病残者和边远地区没有经济条件的当事人。为了切实解决到庭难的问题,他在涉及婚姻、家庭案件的审判工作中,提出了“把依法保护老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首要任务”这一庭审思想,总结出庭审传唤的“三不原则”,即:老弱病残的当事人不传唤到庭;松茸季节不传唤到庭;经济确实有困难者不传唤到庭。依靠这“三不原则”,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诉讼,真正做到了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在德格县人民法院担任院长期间,他更是把这样一种司法为民的情怀付诸于乡镇、法院的各项工作实践中。

  德格地处川藏交界,人民群众多以牧业为主,如何在人民群众身边解决矛盾纠纷,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真正解决法院与群众之间“最后一公里”问题,是白玛曲扎在德格县法院任院长期间思考最多的问题。

  2013年,以人民法庭为依托,以“法治宣传进乡村、矛盾纠纷排查进乡村、立案服务进乡村、巡回审判进乡村、人民法官与人民陪审员进乡村”为内容的人民法庭“五进”活动在德格县法院首先开展起来。白玛曲扎系统地将人民法院的各项职责分为五个部分,各施所长,就地宣传法律知识、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就地开展司法服务、就地审理民生案件。德格县法院全院干警在白玛曲扎的带领下,深入德格县26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开展“五进”活动共计200余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2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2万余份,制作“五进”活动便民联系卡2000余张;组织编排法制文艺节目14个。

  在工作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德格县阿须人民法庭突破了建国以来无案件诉讼到法院的状况,整个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5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以德格县法院“五进”活动为蓝本,将“人民法官与人民陪审员进乡村”修改为“同心同向进寺庙”,在甘孜州法院系统全面推广德格经验。甘孜州中院院长吴良军认为,白玛曲扎在德格县法院首创的“五进”活动是依法常态化治理的基础性探索。

  在德格工作期间,白玛曲扎带领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院干警,团结一心,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先后在2011年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百日执行会战优秀单位”称号、2012年被四川高院授予“全省法院先进集体”、2013年被甘孜州中院授予全州法院系统争创“两个一流”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分别荣获全州法院系统争创“两个一流”维稳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一等奖以及全州法院党风廉政建设暨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6年,在甘孜县、道孚县人民法院试点藏区依法常态化治理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5月,甘孜州中院印发了《关于依法常态化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白玛曲扎在得荣县法院积极落实方案提出的工作模式,深度推进依法常态化治理工作。

  执行难曾是得荣县法院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白玛曲扎到任之后,在第一时间组织专人清理出尚未执结的10件执行积案,逐案研究解决方案,建立台账,逐个击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派出工作组远赴江西鹰潭、云南大理、成都、自贡、南充等多地集中执行,至2017年12月31日,10件执行积案全部执结。

  2016年11月,得荣县法院成功解决了一起总标的额为150万元的执行案件,该案为得荣县法院历年来执行标的额最大、路途最远的一起案例。因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白玛曲扎亲自督促执行局及时进行网络查控。经查,被执行人江西某有限公司在建行江西某支行账户内有存款。为防止被执行人转移资金造成申请执行人的损失,白玛曲扎迅速派出工作组远赴江西,冒着大雨在第一时间将150万元执行款予以扣划,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得荣将款项交付申请人。申请人熊某签领执行款后,对法院的工作效率称赞不绝,并赠送两面锦旗。

  2016年9月29日,白玛曲扎组织召开了得荣县第一次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得荣县法院与县纪委、县法院、县检察院等23个成员单位携手制定了得荣县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了两年基本解决执行难实施方案。

  事事民为先

  49岁的得荣县松麦镇鱼根村村民洛绒次仁是一名行动不便的当事人。

  2016年8月3日早上,洛绒次仁从家里出发来到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讨要他2016年4月至7月在“包工头”李某处的务工费3350元。

  藏汉双语法官热情接待,并把洛绒次仁带到法律援助处,请法律援助人员帮助他准备所需的诉讼材料,立案法官审查材料后进行了立案登记,并立即移送速裁庭,通过立案法官向主审法官介绍洛绒次仁具体困难后,主审法官马上联系了被告送达相关文书,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在主审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此案从立案到调解共计用时仅2个小时。离开法院前,洛绒次仁激动地说:“这辈子第一次来法院打官司,也不懂打官司的程序,没想到来法院办事这么方便!这是一个好法院!”

  群众的好评缘于白玛曲扎的一个决定。2016年9月,白玛曲扎刚到任时,得荣县法院立案用房仅有10多平方米,他下定决心打造一所方便群众的诉讼服务中心。

  干警刘宏回忆说:“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白玛院长支撑着病体,一有空就端着小板凳坐在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不时指出这要怎么做那要怎么做。”

  2007年,在乡城县定波乡一起离婚案件中,为了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方能够多得到一些补偿,白玛曲扎推心置腹地耐心劝说男方当事人长达10个小时,最终将其说服。

  乡城县法院同事扎西回忆说,达成调解协议已经是晚上7时多,本来已大功告成,法院的同志们都准备回家了,但白玛曲扎却忧心忡忡,担心男方反悔。他不顾天寒地冻,连夜带领办案人员奔赴距离县城100多里的定波乡监督双方分割财产。白玛曲扎拿着本子一一记录,分家分了一夜,大雪下了一夜,他也忙碌了一夜。次日天亮,终于完成了所有财产分割,疲惫不堪的他来不及换身干爽的衣物,便倒在车厢里沉沉睡去。

  以前,甘孜州北路藏区寺庙僧众威望很高,当地群众的很多纠纷首先考虑的是寻求寺庙调解,德格县阿须镇更是建国以来无案件诉讼到法院。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白玛曲扎曾以这两句诗向德格县法院干警共勉,发誓改变这种状况。

  2007年4月,德格县阿须镇两大家族之一的仁真窝色家中的女儿到另一家族阿布洛洛家帮忙修房子,在背沙子的过程中触电受伤,先后前往甘孜县医院及成都华西医院接受手术治疗。阿布洛洛家承担了4万元左右的医疗费用,仁真家却因自己女儿在别人家受重伤只获赔几万元,觉得在乡里没有面子,开口向阿布洛洛索赔20万元。双方互不相让,针锋相对,一拖就是8年。从2007年到2015年,两大家族前后到亚丁乡亚丁寺请僧人到家调解8次,不仅包吃包住、报销路费等开销,不管调解成功与否还要付费给寺庙,8年间花费3万余元,却始终未调解成功。两个原本沾亲带故的家族8年间再无任何往来,只有越来越激化的矛盾。

  2015年4月,德格县法院在进村入户时,这件积案被排查出来。白玛曲扎带领着办案团队,一面深入两大家族了解情况,一面走访群众及周边乡镇了解情况,最后由他亲自主持调解。调解中,两大家族代表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两家的四十余名青壮年围住了调解所在地,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恶性群体性事件,形势异常严峻。作为一院之长,白玛曲扎坚持依法依理予以调处,指明阿布洛洛前期支付仁真家医药费用4万元,后又支付交通费、营养费等共计3万余元,总计7万余元,已属不易,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前后历时5天,压住了两家怒火,唤起了尘封8年的亲情。最终仁真家同意阿布洛洛家再支付5000元费用,两大家族握手言和。

  这是第一次在阿须,法院调解胜过了寺庙调解,白玛曲扎用他的坚持,成功地在阿须草原树立起了司法公信力,也向传统的寺庙调解证明了司法途径的优越性,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参与调解的亚丁乡僧人登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也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从那以后寺庙僧众遇到纠纷都会第一时间找到阿须人民法庭,牧区的群众开始相信免费的司法服务、相信永远保质的调解书,相信法院,也更加相信当地党委政府。

  在成功调解8年积案之后,白玛曲扎又亲自主持调解了阿须镇一起长达6年的抚养纠纷案件以及德格县与白玉县跨县的一起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在阿须草原空前提升,但他并没有停下,他知道,要真正实现人民群众“遇事靠法、办事依法”,就必须要在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让群众和僧众相信党、依靠党、听党话、跟党走。

  “白玛曲扎在德格县工作期间,带领德格县法院干警通过司法调解和案件审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德格县委书记嘎绒拥忠回忆白玛曲扎时说。

  正是白玛曲扎“事事民为先、件件民为要”的执著和热忱,打动了无数的当事人,为德格县法院成功开展调解结案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真正在甘孜藏区树立起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执法为民理念。

  一次,白玛曲扎在德格县联系寺庙噶托寺宣讲,铿锵有力的话语振聋发聩:“严禁在寺庙悬挂达赖画像,严禁和境外势力勾结、违规煨桑庆生,不准呼喊违禁口号……”在宗教盛行的北路寺庙公开喊响稳藏防渗,却让寺庙僧众毫无反感,甚至予以认可,因为他,抓得住人心。

  噶托寺全寺当时有137个僧人,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常常吃不上新鲜蔬菜,僧人们因此病倒不少,他们也试过自己种菜,可高原环境和风雪灾害导致颗粒无收的情况时常发生。

  此时,在联系点打滚乡开展工作的白玛曲扎知道了寺庙的困难,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法院先后通过各种努力资助了18万元帮助噶托寺在山脚下建起了自己的蔬菜大棚。建成当天,白玛曲扎郑重承诺:“这个蔬菜大棚,我给你们保质十年,十年后坏了,我再给你们修!”

  草原上的大棚,反射着阳光,像是镶嵌在寺庙脚下的明珠,僧人们种上了白菜、土豆和南瓜,分种两轮,一轮种植、一轮收割,以前一个星期只能吃上一次新鲜蔬菜的僧人们,现在天天能吃上蔬菜。

  在调任得荣县法院任院长那一天,阳光徐徐,人头攒动,德格县与甘孜县交界处,僧众和乡亲们自发聚集挥手送别白玛曲扎。

  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白玛曲扎带领办案组深入贯彻落实“枫桥经验”,坚持“调判结合、调解优先”,在乡城县法院的6年,他共参与审理民商事、刑事案件263件,其中民商事案件245件全部调解结案,使乡城县法院的民商事案件连续4年调解率达到100%,在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司法公信力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7年以来,白玛曲扎连续4年被乡城县法院评为“调解能手”;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乡城县委、县政府、县政法委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1月,白玛曲扎被四川高院授予全省法院“调解能手”;2010年12月,白玛曲扎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两本笔记

  2014年8月,白玛曲扎到成都参加省高院的业务培训。培训结束后,他和随行的干警一起在武侯祠的一家饭馆吃饭,其间一直眉头紧锁,手撑着桌子,不停地抽烟。狼吞虎咽的同事仁青隐约感觉院长好像没动筷子,问怎么回事。白玛曲扎摇头说没事,快吃吧。事实上,病痛已经严重影响了白玛曲扎的日常生活。

  2015年3月,白玛曲扎到阿须镇维稳值守,20多天的时间有好几天咽不下一口饭。“不能临阵退缩”,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白玛曲扎终于听了领导、干警和家人的劝告,前往成都检查身体。回来时他只告诉干警们没什么大问题,只是需要做个小手术。同年9月,他手术回来后,还和以前一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一点也不像一个刚做过手术的人。没有人见过他检查的单子和病情诊断报告。

  白玛曲扎和妻子一直是为人羡慕的一对。妻子平时没什么爱好,一天做得最多的就是打扫卫生和相夫教子。白玛曲扎性格内向,交友不广,也没其他爱好,平时就喜欢坐在家里的竹椅上想一想一天的工作,看看屋里地板脏了,就用抹布趴在地上擦一擦,或者在书柜面前查阅资料学习。在家里,白玛曲扎从来不谈工作,他告诉妻子:“你在家带好孩子,我在外干好工作,这就足够了。”但他从没告诉妻子,自己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得不考虑后事的地步。

  “拉姆,如果我死了,身后事一切从简,不搞遗体告别等仪式,你就把我火化了,撒在山川湖泊。”

  “好好的说什么死不死的,我们还年轻,你还要陪我到成都好好玩一玩呢,别说丧气话。”妻子似乎觉察到白玛曲扎的语气不同寻常。

  “玩什么玩,单位还有那么多工作。”又一次,他如此认真地交待后事,却被工作引开了话题。

  病重的时候,他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妻子用勺子喂他一口水,掰一点饼干给他吃。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回单位上班,努力推进得荣县法院还未完成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的工作学习笔记中记满了得荣法院将要开展的争创“两个一流”工作打算和安排;在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琐碎细小的民情日志。

  由于病痛的折磨,白玛曲扎从身高一米九、体重200多斤的康巴汉子,消瘦到体重不足100斤,遗体只需一个人便能轻松抱上车。

  当得荣、德格和全州其他法院干警得知白玛曲扎不幸去世的噩耗后,大家悲痛不已,由于路途遥远,纷纷在微信群中点亮寄托哀思的“酥油灯”,并寄语“逝者安息!愿天堂里再也没有病痛!我们会深深怀念你”!

献身高原 一生正气 不负法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