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民主与法治的时代乐章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本报记者翁浩浩、何双伶

  一部法规如何护航重大改革?《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开了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综合性地方法规的先河;

  一项举措如何走进群众心坎?全省5200余个线上线下代表联络站,架起群众与人大代表全天候联系的桥梁;

  一方“盆景”怎样升级为遍布城乡的“风景”?发端于宁海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经总结推广实现全省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过去5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各级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迈出新步伐、不断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彰显推动改革发展的担当

  今年3月8日,在全国人代会的“代表通道”上,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浙江如何立法保障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自2018年11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那一刻起,《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就成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生动注脚,备受全国关注。

  站在“三个地”的政治高度,我省各级人大自觉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心和使命,以勇立潮头的姿态,围绕大局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而这,源于一种鲜明的导向:省委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每年听取民主法治建设情况汇报,研究人大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每届召开人大工作会议,为人大履职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鲜明的导向就是前行的动力!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助力改革发展高质量,成为我省各级人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用好重大事项决定权,推动重大战略落地:2018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首次与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浙江实施。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助力创新举措走深:2017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成为全国首个河长制地方性法规,始创于浙江的河长制由此进入法治化运行新阶段。

  当下,垃圾分类话题十分火热。8月1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不仅加大了不按规定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罚力度,还新增“信用惩戒”等内容。

  规范民间金融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关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这些全国首创的地方性法规,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之锚”。据统计,自2015年我省在全国较早实现所有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各设区市已出台地方性法规130余件。

  2018年9月,第24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浙江地方立法工作风采亮相“全国舞台”。之江大地,人大工作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的气质愈发彰显。

  练就精准有效监督的“慧眼”

  今年6月,位于苍南县城外50余公里山区的赤溪镇第一幼儿园,迎来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办园规模、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执法检查组看得认真、问得仔细。

  这是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对《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紧盯公众关心的“托育难、入幼难、接送难”等问题。

  过去5年,我省各级人大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审议并组织专题询问,围绕补短板重大决策开展专项查找活动;就刑事诉讼法贯彻执行情况、规范执法公正司法工作情况、行政诉讼法贯彻执行情况、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情况等开展监督,推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在省委领导下,审慎稳妥推进监督监察委员会工作,听取贯彻落实监察法情况的专项报告……省人大常委会一次次靶向准、见实效的行动,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组合拳。

  一份质询案,“试”出了人大刚性监督的分量。2015年7月,9位丽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联名向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提出《关于水阁污水处理厂存在未达标排放问题的质询案》。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全程跟踪,采取调研、视察、听取报告、满意度票决等形式加大督办力度,最终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监督,就要监督到位、监督到底。省人大常委会连续5年监督食品安全,对《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探索审议意见整改项目化清单化;全省各级人大加强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实现国有资产监督县级全覆盖;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将市属相关开发园区预决算纳入人大监督范围,云和县、海宁市、慈溪市、鄞州区等地分别针对财政存量资金、农户刚需建房、国有资产等开展特定问题调查。

  目前,我省大部分市县已作出规定,对超过一定额度或调增概算超过一定比例的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须经人大常委会批准。义乌市人大常委会5年来累计取消、调减项目资金22.62亿元。

  捧出增进民生福祉的真心

  告别“拎马桶”的日子指日可待!日前,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干戈弄的居民正陆续腾退。由于大多数房屋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没有厨房和卫生间,他们走进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倾诉改善居住环境的心声。去年,40余名市人大代表在嘉兴市人代会上联名提交了《关于市、区联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无卫生设施旧房改造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改造工程已启动。

  类似的暖心故事,每天在全省的代表联络站里发生。在浙江,代表联络站成为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也是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4030余个线下代表联络站(点)和1200余个线上代表联络站,8.3万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全部就近就便编入代表联络站。2014年以来,我省各级人大代表共进站接待群众53.25万人次,收集意见19.74万个,解决问题12.98万个。如今,代表联络站已走出浙江、全国推广。

  同样是“关键小事”,瑞安市由人大代表票决出来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把矛头指向饱受市民诟病的传统公厕难找、难闻、难用、难看问题。去年以来,一大批“高颜值”、个性化、多功能公厕陆续出现在城乡、景区,收获市民点赞。截至2018年6月,全省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907个乡镇实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全覆盖,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欣喜地说:“人大代表就是我们的代言人!”

  面对时代新要求、群众新期盼,我省各级人大深知一个质朴的道理:打铁更需自身硬。

  过去5年,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当前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进一步明确向省委请示报告的事项范围和工作要求并严格执行,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全省各级人大的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工作制度机制更加科学。省人大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机关处室设置和人员配备,推进学习型人大建设,修改完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实现专职配备,全省乡镇(街道)人大主席(主任)基本实现专职化。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人大信息资源库的开发利用,推进应用功能平台建设,让人大工作更智慧。

  今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各级人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水平,服务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推进民主法治建设,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