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前沿︱從法制到法治,媒體掌門詳解"更名"
編者按:8月1日,《法制日報》正式更名為《法治日報》。此前,全國已有數家省(市)法治媒體陸續更名,包括《上海法治報》《四川法治報》等。從"法制"到”法治",一字之變成熱點,引發新聞界廣泛關注和深入思考。報紙更名有何深層考慮?給報社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新聞媒體如何發揮更大作用?本期“前沿”邀請三位法治媒體負責人,圍繞此話題進行探討交流、觀點分享。
法治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邵炳芳
一字之變,與法治中國更好同頻共振
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更名是更全面准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打造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工作重要輿論陣地的關鍵一招。
8月1日,《法制日報》將正式更名為《法治日報》。此次更改報名,雖隻有一字之變,卻充分表明了該報始終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同頻共振的決心與信念。
一是更准確體現中央精神。
《法治日報》創辦於1980年8月1日,40年來始終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同行。從黨的十五大報告開始,在黨和國家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將“法制”相關表述改為“法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把法治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問題並作出相應決定。黨的十九大描繪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宏偉藍圖。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更名能更准確體現中央精神。
二是更鮮明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宣傳的特色和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宣傳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為全面依法治國宣傳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宣傳工作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作為中央主要新聞單位中唯一的法治類媒體,《法治日報》將以更名為新的起點,全力加強全面依法治國宣傳,把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充分展示法治中國取得的顯著成效和成功經驗﹔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通報、刊、網、微、端、屏各類傳播平台,加快主力軍進入主陣地步伐,建設新型主流法治全媒體集團﹔切實加強報社黨的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信念堅定、敢於擔當、清正廉潔、銳意創新的法治新聞工作者隊伍。
我們將著力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努力將《法治日報》打造成為全面依法治國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主陣地、政法工作信息發布主渠道、公共法律服務主平台、媒體融合發展主力軍,為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營造良好輿論環境,不斷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華章。
四川法治報總編輯 劉祥玖
轉型升級,深耕"大法治"融合蝶變
從“制”到“治”,一字之變的背后,承載著法治媒體做好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要求、新使命。更名后的報紙更加凸顯法治特色,更能有效發揮法治新聞輿論主力軍和主陣地作用。
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作為黨的法治類媒體,對自身辦報理念和辦報宗旨作相應的調整和升級,是新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
2019年1月2日《四川法治報》第一版、第四版。這是更名后出版的第一份報紙。
實現由“制”到“治”的跨越,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一是法治中國的歷史必然。黨的十八大以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成為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新境界。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憲法作這樣的修改,更有利於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制”到“治”,一字之變,是我們黨依法治國理念和方式的新飛躍,體現了我國法治建設理念的提升,是一個偉大的跨越。我們提出更名,是順勢而為、與時俱進的一次轉型升級。一字之變的背后,承載著法治媒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時代,做好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要求、新使命。
二是法治進程的邏輯必然。雖一字之變,但內涵和外延變化巨大。從“制”到“治”,不僅彰顯了法治建設由靜態的“重在制度”到動態的“重在治理”的巨大轉變,更彰顯了由初級形態的有法可依到到高級形態的良法善治的巨大轉變。我們以報紙更名為契機,有效整合法治新聞資源,全新布局和優化整合採編力量,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領域加強採編力量,全域加強法治新聞報道,這是做好“大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考驗和新要求,進一步彰顯“大法治”的辦報理念和宗旨,進一步提升報紙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三是法治建設的實踐必然。近年來,全國已有數家省(市)法治媒體陸續完成更名工作,更名后的報紙更加凸顯法治特色,更能有效發揮法治新聞輿論主力軍和主陣地作用。在更名前,我們進行了廣泛深入地走訪調研,無論是政法系統的廣大讀者、學界前沿專家學者,還是一線干警,都迫切希望把“制”改為“治”,期望與法治中國同頻共振,講好法治中國故事、傳播法治中國聲音。
《四川法治報》總編輯劉祥玖(右三)近日在色達農家採訪脫貧攻堅。
2019年始,全新更名改版后的《四川法治報》呈現在讀者面前,開啟了一段蝶變轉型、融合發展的新征程,探索了一條“深耕、擴域、轉型、融合”四輪驅動下專業媒體融合轉型新路徑。
上海法治報社社長 吳蘇青
專業引領,講好新時代依法治國故事
不斷探索法治新聞、法治宣傳的新路子,提出了“傳遞法治力量,專業引領大眾”的辦報理念,形成了新聞+周刊+新媒體的格局,實現了從專業讀者到大眾讀者的拓展。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蘇軍曾表示,如果說“法制”是兩維的,那麼“法治”就是三維立體的。從“法制”到“法治”是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從一個有制度到實施制度的過程,從一個有規范,到發揮規范、落實規范的過程。《上海法治報》作為全國法制報系統中第一個將報名中的“制”改為“治”的專業報紙,秉承的正是這一理念,從講好靜態規范的“法制”,過渡到更多關注動態實踐的法治。
一是把握政法宣傳工作規律和特點,順應時代選擇。
從“法制”到“法治”,一字之變的背后,蘊含的是上海法治報社在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所做出的思考,也是順應時代發展作出的選擇。上世紀末學術界、實務界還在對“法制”、“法治”進行探討和碰撞時,《上海法制報》社依據新形勢下政法宣傳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敏感地意識到從“法制”到“法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上海法制報》率先在全國法制報系統將報名中的“制”改為“治”。
《上海法治報》2018年11月16日推出“改革開放40周年· 警服在變 初心不改”專題。
改名后的《上海法治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重點關注解讀國家及上海立法、司法、執法、法律服務、法學教育等工作的推進與改革,報道的領域更加科學、寬泛、精准,為上海市政法綜治系統的重大政策、重點工作,為推進平安建設、法治建設營造了濃厚輿論氛圍。
二是形成新聞+周刊+新媒體傳播格局。
伴隨著我國法治進步的步伐,《上海法治報》不斷探索法治新聞、法治宣傳的新路子,提出了“傳遞法治力量,專業引領大眾”的辦報理念。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形成了新聞+周刊+新媒體的格局,內容也形成了從專業讀者到大眾讀者的拓展。新聞報道,強調新聞性和分層次閱讀﹔專業報道,強調權威性和現實指導作用﹔周刊,強調定位精細化,內容“服務”化﹔新媒體,強調靈活、快速的特點,緊跟法治熱點、剖析法律意義,多時段追蹤,多角度報道。目前,《上海法治報》社開辟了官方微博“@上海法治”、官方微信“上海法治報”、頭條號“上海法治報”、抖音“法律星球”等。報社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著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媒體,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提升《上海法治報》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
面對新時代的發展,《上海法治報》社將緊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上海特色的法治融媒體道路,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講好新時代依法治國故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