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人才是国际知识引进的重要载体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19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8月15日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致敬70年.走进新开放时代”。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在论坛上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总结过去70年的历程,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要跟所有人讲清楚中国的故事。在70年的历程中,头30年和后40年发展的历程是翻天覆地的不同,因此要总结头30年和后40年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的奠基、对于人才和自主创新的重视。

以下为现场实录: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每一位学者都有一种深刻的感觉,有一种深刻的时代感。不知道大家跟我是否感觉一样,贸易摩擦来了一年多,不断地突破我们对美国认知的底线,股票市场昨天大下跌,全球一片哗然。最近在某些城市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动荡,一年多前大家都没有想到,所以作为学者我们真有一种时代感,感觉到这个时代正在变化。所以有一个判断,三年多前国家领导人提出来的,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大变革时期,活在当今确实感觉这个判断还是比较合适、有它的道理。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一个话题,走进新时代,展望未来可能需要我们回顾一下过去70年走过的历程,回顾一下过去70年我们做对了什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为什么要总结这个话题呢?为了更好地前进,同时也是要在当今世界国际上跟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讲清楚中国的历程,讲清楚中国的故事,讲故事离不开理论,讲理论离不开我们事实的总结。所以回顾70年,恐怕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回顾70年有不同的办法。可以是历史叙事,可以是纪实、纪实的各种回忆录、口述。我作为一个学者最应该做的是,在学理层面如何总结过去70年的历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总结过去70年的历程。

过去70年非常有意思,有一对反差,头30年和过去的40年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要总结这70年我的感觉、我的判断,应该头30年和后来的40年要分开总结,才可以更好地在学理上进行梳理、进行提高。头30年我们做对了什么?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最近我清华的研究团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做一个报告,这个报告要到一个月以后,9月中才出来,现在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简短地汇报一下我们初步的想法,也是希望得到各位的指点。

第一个方面,头30年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做对了一件事,做对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方面头30年,尤其是在30年中最开始的10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疫苗大力推广,比如说基本公共卫生的措施。比如饮水要煮开、暖水瓶政府补贴,基本的合作医疗逐步推广,这些基本措施带来一个明显的社会进步。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80年代初的70岁,翻一番。婴儿死亡率从25%(1949年)下降到80年代初的2.5%,下降的非常巨大。这些对于后来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直接的正面推动作用,更不要说这些指标本身就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二是大规模推广基础教育,成人文盲率1949年是80%,成人文盲率在国际上不好比较,中国的成人文盲率很高,我们的标准要认得500个汉字,印度的成人文盲标准是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只要你会写自己的名字就是非文盲。500个汉字很难,中国是象形文字,不是语音文字,很难。这些毫无疑问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一条是小学的入学率达到了95%以上,而且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入学率基本上没有差别,这一条在印度又是不行的。在印度总理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女孩子的入学率,原因很简单,在印度学校的卫生间非常脏,所以很多女孩子上午上学、中午就回家了,因为不在学校里如厕。中国没有这个问题,这是进步。

第二个值得总结的经验是,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些心得,我绝对不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历史的原因不去追究。但是客观上讲,头30年很多重大的科技突破不得以必须依赖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方式。这个自主创新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我们在总结,为什么头30年有一些比较好的自主创新项目,包括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的胰岛素、包括青蒿素等等,我们总结基本的经验是人才,头30年大量的自主创新依赖的是1949年前后,从西方回来的大批的带来了西方科技知识的人才。

事实上1951年,当时中央政府国务院花了很大的力气,专门要把国外读书的中国的学子吸引回来。周恩来专门开会,说我们一定要实现一年一千人回国的规模,尤其是从美国要吸引人才回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些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国际知识引进的重要载体,这一条我觉得是头30年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