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丨搏击长江铸重器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采访长江电力(600900,股吧),是我非常向往的旅程。本以为可以走进公司总部所在地宜昌,窥探一下世界最大水电上市公司的真容风貌,也可借机领略一下公司主要项目三峡工程的宏伟雄姿。然而阴差阳错,机缘不巧,一直未能成行,留下些许遗憾。这次采访,是乘公司总经理陈国庆出差的机会,在北京安排的会面。聊以自慰的是,虽然未到长江各大水电工程现场,但一个小时的访谈,陈国庆通过大量数据和形象描述,已将长江电力发展的全景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坐在我们面前的陈国庆,1986年大学毕业即进入葛洲坝(600068,股吧)电站,此后一直在水电行业摸爬滚打,亲身见证了中国水电行业做大做强的全过程。“我这一生很幸运,这些年都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度过,虽然辛苦,但是非常值得,也非常自豪”。

  数据当中的长江电力,可以说是非常亮眼。上市初期,长江电力装机容量仅为 551.5万千瓦,随着多年的持续建设,目前公司总装机容量已经达4549.5万千瓦。2003-2017年,主营收入由30亿元升至501亿元,净利润由14亿元增至223亿元,增长幅度均超过14倍。同期总资产规模也由296亿元增长至2994亿元;市值也由上市初期的486亿元,一度攀升至最高时的近4000亿元。

  这些亮眼的数据,让我们充满好奇,长江电力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能换来今天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发展前景?为了帮助我们探寻问题的答案,陈国庆又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公司不断开拓的奋进画卷。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此开启电能改变世界的奇妙历程,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突飞猛进的电气化时代。这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也许想象不到,170多年后的今天,聪明的中国人已经可以把金属导体切割磁力线的发电原理,运用到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而且,中国人还按照现代企业治理规律,将大量水电资产装进一家上市公司当中,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大型发电企业。

  在创造这一奇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亮眼数据的背后,有着万里长江奔涌而来的洪荒之力,有几代水电人孜孜以求的向上动力,有现代经济和金融制度四两拨千斤的巧力,还有因应技术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的敏锐洞察力。

  “直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当中,有关长江的诗句俯拾皆是,他们用尽美妙的词汇,感叹山川壮美,寄托无限情思。遗憾的是,万里长江不仅展现壮美,还制造了水患,无数的天灾,在沿岸人的心目当中种下了千年梦想——驯服滔滔江水为我所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长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才从梦想变成了现实。长江电力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人治水、用水的一个镜像,是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解。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要向滔滔江水讨得一份安宁,除了依靠科学技术,还要靠昂扬向上的生命动力。三峡电站第一批进口设备调试期间,中方希望能够早日投产,想把晚上时间也利用起来,最初外籍工程师并不同意,中方人员就自己加班调试。能力和效率得到认可后,外籍工程师也主动提出加班加点。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本来一个月的工程,一个星期即已完成。这是陈国庆在历次水电建设过程中感触很深的一点,“勤奋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也是我们公司重要的文化之一”。

  任何挣钱的买卖都拥有连通资本的权利,每一份理性投资都应该获得合理回报,功能完备的资本市场有其神奇之处,可以汇聚资本的涓涓细流,形成优质企业自由航行的汪洋大海。长江电力上市之后的发展历程,无疑是重点建设项目借力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典范。公司上市之后稳健运营,快速发展,来自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不断变成浇筑于长江两岸的钢筋混凝土,日夜运转不停的发电机组输出电能,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现金回报。2016年公司实施重组后,《公司章程》规定2016年至2020年每年不低于0.65元/股进行现金分红,2021年至2025年每年分红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70%。换句话说,只要上游来水,投资者就有钱进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电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来水多了水库存不住,来水少了机器转不动。长江电力的综合调剂能力已属上乘,但来水的不确定性仍是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为了长期稳健发展,长江电力确定了“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一主”是指做强水电主业,做“世界水电行业引领者”,“两翼”是指国际化发展和水电产业延伸。这是一张富有想象力的新蓝图,期待陈国庆和他的同事们能早日将其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