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记者吴限

  辽河渡口摆渡。

  七星山上的辽塔。

  七星山美景。

  锡伯族婚礼。(雕塑作品)

  锡伯族民居。

  村里的石佛。

  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村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又是东北地区锡伯族的发祥地之一,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2019年初,石佛寺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年6月,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石佛寺村

  石佛寺村位于沈阳市北郊30公里,西与新民市罗家房乡接壤,北与法库县依牛堡子镇隔辽河相望。辽河、尹家公路、石望公路过境。

  石佛寺村设有两个村委会,石佛寺一村(辖马门子自然屯)和石佛寺二村(辖沙岗子自然屯),这里还是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政府所在地。全村现有住户870户,常住人口3073人,其中锡伯族人口为261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其余为汉族和朝鲜族人口。

  石佛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以前,村域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东北地区锡伯族的发祥地之一,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今年6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史记

  锡伯族西迁万里去戍边

  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即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强化西北边疆的防务,平息内乱并抵御沙俄入侵,从盛京地区抽选出善于骑射的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带家眷共3275人,分两队派驻新疆伊犁。历经一年零四个月的长途跋涉,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以顽强的毅力横穿蒙古高原。

  在西迁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这几千名锡伯族人在辽阔的天山南北地区共驻守18座卡伦(哨所)。1802年(嘉庆七年),锡伯族总管图伯特率领锡伯族军民,历经八年开凿出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芜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沃土。锡伯族的先民们用热血与汗水为国家的稳定、地区的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高云龙说,由于这一壮举意义重大,因此锡伯族人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定为“西迁节”,即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杜因拜专扎坤节”。每逢节日这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欢聚在锡伯族广场,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此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村边有条河,河畔有座山,山上有座塔

  在沈阳城北30公里处的辽河岸边有座七星山,山上有座辽代古塔,塔下有寺,寺下有村。辽代,这个村称为时家寨,有双州和双城县两城;明代时是辽东镇的“十方寺堡”所在地;到了清代,因为石佛的传说有了石佛寺,寺庙所在的村也因此改名为石佛寺村,沿用至今。

  2019年7月13日一大早,记者沿101国道,用40分钟车程到达七星山脚下。

  说来也怪,一路上略显呆板的窗外景色,一拐入石佛寺地界便豁然开朗,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水田里,稻浪涌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满了果树;结队而行的鸭阵,摇摇摆摆地向路边的池塘走去……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一进村口,就见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贾广文双脚踩在村边的河道里,正在跟村民一起往外捞垃圾,一边捞还一边严厉地批评着乱倒垃圾的村民。

  “石佛寺村的美丽嬗变,主要得益于宜居乡村建设。”贾广文告诉记者,从2015年石佛寺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开始,石佛寺村全面完善了配套设施,进行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减量排放,拆除固定垃圾点、清理卫生死角,栽花种树、美化绿化。除此之外,村里还增加了环卫工,建立垃圾分类服务站,每逢节假日,街道和村里的干部带领村民进行卫生整治。

  在石佛寺村,记者见到道路整洁,干净得看不见一处垃圾,家家房前栽种了花草、树木。石佛寺村已退休的原党支部书记、70岁的高云龙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可以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因为没有平整的路,那时村民下地种田,运化肥、秧苗都只能人背肩扛,十分辛苦。不仅如此,那时村里到处是牛栏、猪圈和旱厕,垃圾满天飞,老鼠遍地跑,房屋也是土墙瓦顶的老房子,那时村民们都穷呀。”高云龙接着说,“这几年,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田修了作业路,户户通上了柏油路,出门身上干干净净的,而且道路两旁还修建了路灯。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瓦房,通了自来水,像城里一样了。别的村的村民看到这里条件好,都纷纷搬过来住呢。”

  目前在石佛寺村,几乎家家都有小果园。每年,在桃、李子、山梨、葡萄、苹果等果实成熟时,采摘园便热闹非凡,大批的游客不仅可以采摘新鲜水果,还可以品尝当地农家特色菜。记者在采摘园里看到,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树枝,果农正在树下挑选水果装箱。

  高云龙告诉记者:“这两年,石佛寺村以宜居乡村建设为契机,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主要有参观七星山历史遗迹文物、欣赏锡伯族和朝鲜族民俗、逛庙会大集、农家采摘、现场制作锡伯族和朝鲜族美食等活动。这些项目不仅使游客感受到七星山悠久的辽金历史文化、锡伯族文化、山水文化、军事文化,还能使游客品尝绿色有机食品,亲身体验锡伯族和朝鲜族民俗风情。”

  古迹众多的世外桃源

  石佛寺村历来是锡伯族、朝鲜族、汉族的居住之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直到今天,石佛寺村还保留着当年说书讲古、扭锡伯族大秧歌的习俗。

  说起石佛寺村名字的由来,高云龙讲道,相传,在七星山上有十尊石佛,每天晚上都出来碾压百姓种的庄稼,后来竟然发展到上房顶上压平房,引起百姓的不满。百姓开始捉拿,结果只抓住一尊,其余九尊跑掉了,百姓将这尊石佛的头砸掉,推入沟中,从此,村里太平了,因而改名为石佛寺村。

  站在村中,抬头便见七星山,它形成于侏罗纪末期,海拔不足147米,由七座山峰组成,山间沟壑纵横,层峦叠翠,如青莲般耸立在大辽河边,看上去分外地挺拔峻逸。遥望山上,还能清晰地看见古塔,虽然已坍塌一半,但在青翠的七峰簇拥下,仍不失融融古意和一种残缺美。

  据民国时期撰修的《奉天通志》卷七十四“铁岭条”有:“七星山,城西偏南九十五里,在石佛寺西,界沈阳法库。”民国时期出版的《东北名胜古迹逸闻》“拉塔湖”条说:“其西十余里,有石佛寺。寺依山,山有塔,塔系唐代物也。每于阴雨之日,则湖中有塔影横焉。”还有不知姓名的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塔影遥开山雾重,笛声清澈水风凉。”重山云雾、峰岚塔影、古渡笛声、荷风凉夏,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诗情,让七星山和山上的古塔闻名遐迩。

  记者登上七星山,见古塔仅存南、东南、西北三面塔基及部分塔身。我问高云龙,这山为什么叫“七星山”,老人笑一笑说:“这是天地对应之说啊,天上有北斗七星,地上当然就得有七星山啦。我们这七个山头,正好如北斗七星,一样的北头南尾,但天上的是正勺子形,这山是反勺子形。”见他这般知多擅讲,记者于是又向他请教:“山上那么多的碉堡是怎么回事?”“噢,那是当年国民党207师修建的。1948年秋,廖耀湘兵团在这里部署重兵以抵挡从四平过来的解放军。那时候村里100来号人被拉上山修碉堡,挖战壕。家家的石料和门板都被搜刮到山上建了工事,那碉堡从山脚排到山顶,共有72个。没想到,解放军绕过七星山分两路攻进了沈阳城。七星山没有打仗,这些碉堡也保留了下来。”高云龙回答说。一个个传说,一段段历史,从高云龙生动的讲述中,不难看出他对这方水土的热爱。

  主峰上的古塔,曾是沈阳北部辽河岸边最旖旎的一景。1982年,沈阳市文物考古部门发掘此塔地宫时,发现了石、铁、金、银四重函,函内盛有103粒水晶、珍珠、玛瑙“影身舍利”,并有两甬石碑出土。据《沈阳碑志》所收《石佛寺七星山舍利塔地宫石碑》记载,七星山塔是辽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建筑时间是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年)。舍利塔为六角形七层实心密檐砖塔,塔角为圆形倚柱,正中有佛龛,两侧有胁侍,上有宝盖、飞天斗拱等。这段历史,与《石佛县志》记载相同。

  在石佛寺村北部有辽河渡口,辽河流到这里如一湾平湖,水波不兴。今年已经61岁的裴振梁和57岁的弟弟裴振鳌每天天不亮就开着自家的平板船,在300米宽的辽河航道上拉送往来两岸的各路渡客,已经有34年了。

  兄弟俩告诉记者,他们祖上就是在渡口上摆渡的,还为东巡的乾隆爷摆过船呢。“自古以来这渡口就是过辽河的必经之地。没有桥啊,只能靠船来过河。古时候,法库、康平、铁岭、彰武,还有远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商人,每年都要将粮油、人参、毛皮等经过这渡口运到奉天去,然后再把布匹、食盐、糖茶等日用品带回来,所以那时石佛寺村可热闹了,镇上光是大车店就有十来家。”裴振梁说。

  过往客商在此地歇脚、过夜,并在这里听评书、民间故事,看锡伯族大秧歌、二人转等。千百年来,辽河滋润着石佛寺这方沃土的同时,还孕育着灿烂的辽河文化。

  贾广文说,正是因为石佛寺地区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2019年2月,石佛寺一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石佛寺村依托厚重的历史遗存,以七星山风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几年,沈阳市政府已把这个区域划定为“七星山旅游风景区”,沈北新区把七星山风景区与怪坡风景区、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及102国道组成“三点一线”的旅游开发格局来推动全区的旅游发展,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沈阳的后花园。

  底蕴深厚的锡伯族文化

  走进石佛寺村的大街小巷,记者看到古朴的村落里,到处是独具锡伯族特色的牌坊和“瑞兽”,还有坡屋顶、支摘窗、跨海烟囱、万字炕式的锡伯族民居。穿行其中,不远处就是红瓦蓝墙。这里既有北方乡村的规整大气,又有江南水乡的细致典雅。一排排新居、一张张笑脸,诉说着美丽乡村的新内涵。

  贾广文告诉记者,村中保存的锡伯族特色民居,是国内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建筑群,对研究我国锡伯族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村民夏忠岩是锡伯族,在他家的堂屋里挂着一份族谱,可以追溯到祖上第八代。逢年过节,家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回来虔诚地祭拜祖先,夏忠岩对记者说:“俺们村里大多都是锡伯族人,很多人家里都保留着锡伯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家里还在供奉‘喜利妈妈’呢,也有很多人喜爱射箭、歘嘎拉哈等民俗活动,女孩子也都擅长刺绣、贴花、剪纸,尤其绣花更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女红。还有许多村民家中有以前传下来的老物件。”

  高云龙说,锡伯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还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直到清代,锡伯族人被编入满族八旗,开始学习满语满文。南迁盛京后,又开始学习汉民族的语言文字,现在这里的人都不会锡伯族的语言文字了,但在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仍然保留有锡伯语和锡伯文字。近年来,为了传承锡伯族历史,沈北新区也特意从新疆请来老师专门教授锡伯语言和锡伯文字。

  锡伯族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点。每逢在重大的场合和有尊贵的客人来拜访都会吃“全羊席”,锡伯族人称为“莫尔雪克”,意思是“碗里盛着的菜肴”。全羊席是用新宰的羊的心、肝、肺、羊肚、羊舌、羊蹄、羊血、羊肠、羊头肉等切碎做成的,分别盛入16个小瓷碗中,每碗里还要撒些香菜末、葱花、小红辣椒,显得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品味起来鲜美异常。

  “在石佛寺,赶上节日,我们这里的锡伯族人常去‘吃六碗’,就是六种风味不同的汤,非常好喝。”夏忠岩介绍说。除此之外,锡伯族还有酸汤子、鞑子饭、豆面夹嘴、苏子盐饼、高粱米小豆干饭鱼肉汤、小豆腐、酸茶、糜酒、炒炒面等美食呢。”高云龙说。

  为了传承锡伯族历史,2004年,沈北新区在石佛寺村修建了锡伯族西迁纪念广场和西迁纪念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居住在沈阳和全国各地的锡伯族同胞都要欢聚在这里,以游园等形式纪念祖先西迁新疆垦屯戍边的壮举。 (本文图片由贾广文提供)

  记者手记

  走在锡伯族西迁纪念广场上,只见一组巨大的红铜材质的锡伯族西迁群雕矗立在广场中心——一群身着锡伯族服装的年轻妇女,依依不舍地牵着小儿女,跪在路边送行。战车上,一个个年轻刚毅的锡伯族壮汉身着铠甲,侠骨柔肠,满脸离情。炮声响起,战车次第启动,刹那间,女人们抢扑上前,与丈夫失声道别……透过红铜雕刻的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使人仿佛看到当年西迁战士携家眷风餐露宿、历时一年多时间抵达新疆的艰难历程。

  锡伯族纪念馆内,记者见到的都是锡伯族先人留下的狩猎弓箭、耕种农具、日常用品,锡伯族就是凭借这些简单的器具,南征北战、辛勤耕耘,用他(她)们的勇敢、智慧与忠诚为自己的民族赢得了尊重,确立了锡伯族在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责任编辑:徐骞)

相关报道




  >>返回频道首页 返回本网站首页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沈阳石佛寺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