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浙商银行独家支持的《2019·径山报告》(以下简成《报告》)在杭州发布,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就《报告》中影子银行问题进行详述。
《报告》将中国影子银行口径定为:商业银行理财产余额、信托资产余额(扣除银信合作等通道部分)、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扣除通道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
我国影子银行形成的基本逻辑是:商业银行绕过传统存贷业务,利用资产负债表外的其他项目木进行业务创新,并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来达到信用扩张的目的。在此逻辑下,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资金主体仍是储户的储蓄资金;二是资金主要投放于银行的客户;三是银行发挥主导作用,券商、信托公司等金体现为通道。
测算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为54.1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为32.1万亿元,占我国比重为59%;信托资产、券商资管、小额贷款占比分别为23%、16%、2%。
《报告》指出,实体经济中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产业政策限制投资的行业、地方基建项目等领域都有较大的融资需求,而传统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市场均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影子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这些行业,满足了这些融资需求、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理财产品能提供比储蓄存款更高的收益水平,而且流动性好,投资者的资金可以在活期账户与投资理财账户之间频繁快速转换。这种居民存款“理财化”不但满足了居民的投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但必须承认的是,银子银行确实造成了不少风险,包括资源错配风险、资金空转风险、期限错配风险和刚性兑付风险等。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以及“两高一剩”行业,助长了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为了规避监管,理财产品往往“多层嵌套”、“层层包装”,甚至“脱实向虚”,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财产品多以资金池的方式运作,负债端一般以一年期以内的产品为主,资产端的期限则往往在3-4年,容易造成潜在风险。刚性兑付不仅助长投机心理,还抹杀不同项目之间的风险差异,最后放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
肖钢谈到,2017年以来,伴随资管新规落地及一系列金融严监管政策出台,对影子银行的治理整顿初见成效,影子银行业务得到有效控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影子银行的治理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财资金回表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二是理财资金“脱实向虚”得到明显控制。三是打破期限错配、刚性兑付初见成效。四是银行体系在资管新规引导下加速转型。
对于如何规范影子银行,肖钢建议,一是把握好整顿影子银行的节奏和力度;二是统一对各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减少监管套利;三是加强私募股权净值型产品销售,增加市场长期资金;四是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五是加强对结构性存款的管理,制定相关规则,实现有法可依;六是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