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种业深化市场化改革,增长潜力充足
2.1 对比全球我国种业起步较晚,目前向深化市场化阶段发展
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种业市场才初步形成并缓慢发展,最初我国种业市场采取封闭的发展模式,政府控制着种业市场的生产、经营等活动,我国种业市场经历了农户自留种阶段、四自一辅阶段、四化一供阶段,但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改革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封闭式的种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0年一系列种业政策的出台拉开了种业市场改革的序幕,至此我国种业市场进入了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世纪初,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种业市场的全面开放。
种业发展历程与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其他产业发展轨迹基本相同,都经历了封闭、半开放、完全开放的市场变化,开放环境下,种业市场存在的企业竞争力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但由于种业位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最前端,对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对种业市场愈加重视。
当前我国种业市场虽然处于市场化阶段,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售后服务意识不强、市场缺乏监管等,制约着我种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但考虑到种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种业市场潜力,国内企业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加。
我国种业研发主要有以下特征:
1)我国种业研发优势集中在小麦、水稻等个别品种;特别是在杂交水稻、抗虫棉和双低油菜种子等研发能力较强,其他种子如蔬菜、水果、花齐种子与国外差距很大。玉米、大豆品种的单产水平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小麦、水稻等品种的选育经营技术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国内种子企业研发能力有限;种子研发是一项高投资、见效慢,风险大的技术行为,如果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及稳定的科研投资环境,种子企业不会重视研发投入,相反他们会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购买作物品种使用权,进而达到生产种子的目的,长期来看,这不利于种子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3)种业市场的研发主体仍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受过去传统种业研发体制影响,国内种子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多数是通过购买公共机构研发出的品种并进行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
2.2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稳步提高,增长潜力充足
我国种子行业市值稳步提高,2018年我国种业市场规划达到1321亿元;其中玉米(23%)和水稻种子(其中杂交稻11%,常规稻4%)占比最大,2019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大约在260万亩,比18年增加约23万亩,杂交玉米种子总产为9.9亿公斤,比年增加0.7亿公斤;2019年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为136万亩,比年减少了33万亩,全国杂交水稻种子总产量为2.4亿公斤,比去年减少0.5亿公斤,2014年我国进行玉米供给侧改革,玉米种植收益有所下降,近几年玉米制种量均小于需种量,目前我国杂交玉米种子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而杂交水稻种子近几年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我国种子市场规模 =(播种面积×亩均用种量)×商品化率×种子价格,故我们从以上几个要素分析种子行业市场规模如何提升:
1)从播种面积来看,近年来受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自2016年来有所缩减;2018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213万公顷,排名第一位,水稻播种面积为3018万公顷,排名第二,其中杂交水稻面积约为1433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26万公顷,排名第三位。
2)从种子的商品化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的年全国种主要农作物种子商品化率可以看出,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的商品化率接近100%,小麦和大豆因为受农民自留种的习惯影响,商品化率较低,总体来看全国种子商品化率受种植规模、种植者用种偏好、种植收益、种子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种子商品化率相比仍较低。
3)主要农作物种子价格呈现增长的趋势,亩均用种量与种子单价构成的每亩种子费用也呈增长趋势:农作物种子价格与种子市场供需状况、补贴政策、企业营销策略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无论是杂交玉米种子还是水稻种子零售价格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二是种子性状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了种子价值,农户偏向于价高质优的种子。
由此可见,从近几年播种面积、商品化率以及每亩种子费用来看我国种业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种子企业需在品种性状创新等方面努力,研发出产量大、高性能、高价格的种子,提高市场空间以及增加企业竞争力。
三、品种开发和育种能力构成行业核心竞争力
3.1 突破性创新品种拥有行业主动权
一个品种可以成就一个产业,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就拥有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根据种业大数据统计,以两杂市场为例,2016年我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18105万亩,杂交稻品种共有534个,而单品种推广面积100万亩及以上的有34个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及以上仅有天优华占、C两优华占、Y两优1号、深两优5814四个品种;2016年玉米推广面积达47185万亩,玉米品种共有965个,而单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及以上只有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登海605四个品种;
可以看到每个农作物审定品种虽多,但具有竞争力推广面积大的品种极少,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近十多年位于推广面积前列,未有具有竞争性的新品种出现。
从上市公司层面看,科研驱动公司发展,高研发投入会带来优势品种推出,优势品种促使公司占领市场,带来业绩增量;跨国种业公司之所以在高新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得益于拥有强大的企业研发实力和巨额经费投入,大部分种业公司一般都把销售利润的 8%-10%用于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隆平高科研发投入领先,2018年研发绝对投入4.49亿元,占比营业收入12.55%,复盘公司近20年的业绩变化,可以看到业绩随优势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兼并收购而变动;同时放眼国内大部分种业公司,近几年研发投入均逐年上升,由此可以看出,产品大规模更新换代、研发速度提升以及产品井喷、以大农业为目标的平台型企业更占据行业主动权。
3.2 进一步构建以种业公司为主地商业化育种模式
我国需进一步明确以种子企业为研发主体的商业育种模式;品种是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种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作物育种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农业科研院所,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种子产业面临科研主体从科研院所向企业的转移,只有让企业掌握更多育种研发自主权,才能使企业有更多动力更好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商业化前景的优良品种。
建立分工明确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商业化育种使新品种的选育、繁殖、推广有机衔接,进而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完整育种体系,我国种业体系需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进一步明确商业化育种全产业链分工机制,推动我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