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发展经验看,强大国内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应对激烈博弈的底气。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工业体系门类更加齐全,超大规模市场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不仅是应对世界经济因全球疫情持续蔓延而陷入衰退的当务之急,更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战略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经济韧性和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强大国内市场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强大国内市场,是指规模庞大、供求匹配、创新活跃、软硬件环境完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在全球市场具有显著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需市场。其特征主要有:一是市场规模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旺盛、成长性强;二是细分市场发展成熟、供给充分,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高;三是新兴前沿技术较为普及,应用场景丰富多元,数据等新要素成为市场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四是市场基础设施健全,具备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和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市场内部相互开放、规则统一,市场治理现代化水平高;五是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六是与全球市场相连通,对外部商品、服务及资金、技术等具有突出的吸纳能力。
我国已具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
消费市场持续扩张,消费结构和模式不断升级。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2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居民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占整个消费支出的42%以上。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模式发展迅猛。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客观上对消费模式的进一步线上化起到推动作用。
投资规模逐年增长,新兴领域投资增长显著。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6.1万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基础设施投资。随着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制造业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明显,基础设施投资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
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得到释放,市场环境逐步向好。在大力度“放管服”改革的推动下,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反垄断执法的统一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市场竞争秩序的好转。同时,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从探索阶段进入到加快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消费市场创新发展的新标志。消费市场环境也不断改善,2019年100个大中城市的消费者满意度处于良好水平。
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进口商品和服务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补充。拥有14亿多人口、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国际吸引力。2019年,我国货物、服务进口额分别为14.3万亿元和3.5万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货物和服务进口国。同时,我国还保持了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的地位,2019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415亿元。
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主动力。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五年超过50%。2018年,内贸行业吸纳的就业数量超过1.5亿人,占就业总数的28.4%。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适应消费升级的精细化、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短缺,不少消费流失到境外。满足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中间投入品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较弱。
消费能力增长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特别是中间收入户、中间偏下收入户的收入增速偏低。居民部门快速加杠杆一定程度上透支了长期消费能力。
相关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还需加快,市场化投资意愿有待增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和连接配套性也需进一步提高。
市场发展环境尚需完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有待加强,新兴技术应用场景有待挖掘。市场开放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民营企业进入一些行业还面临不少隐性壁垒。
市场统一性和竞争公平性仍待增强。要素市场分割问题尚未根除,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市场主体不正当竞争问题时有发生,新经济领域竞争失范问题凸显。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选择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和引领作用、投资的关键和支撑作用,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开辟投资新空间,增强市场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建立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大力发展既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需求,又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服务消费,鼓励汽车、信息产品等消费升级换代,完善线上线下协同的消费生态,促进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相互转化和带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提高居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促进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城乡统一、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债务负担。促进消费信贷健康发展,加大对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的金融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系统化、智能化建设。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带动下游应用市场,融合部署交通、能源、市政等设施建设。合理安排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短期负债可承受、长期资金可平衡的原则,弥补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短板,加大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有效投资。依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保险资金等机构资金对项目建设的投资机制,深化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改革。
营造宽松开放、激励有效的发展环境。继续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发挥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作用,拓展国内市场开放深度。完善企业有效投资的税收激励机制。鼓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挖掘利用,形成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提高移动网络安全性。
加快建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体系改革,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强化市场规则、监管执法的统一性,清除歧视性市场准入限制。加强对行政垄断的规制和监管,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高审查约束力和透明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探索新经济领域竞争政策创新。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小额诉讼救济机制。
完善市场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加强新经济领域的立法规范,完善物权、合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支持有能力的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牵头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大法律规章、政策引用标准的力度。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推动政府部门内部监管流程再造和跨部门协同监管,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模式。(刘涛)
图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