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共同利益的需求,更需要人类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如何通过价值教育促进价值认同,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人类共同价值的教育


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价值共识。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六种价值观体现在三个方面:


“和平、发展”是人类的生存价值观。和平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面对世界前途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平需要我们争取,更需要我们维护。和平创造了条件,发展是硬道理,世界各国要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从性质上说,这种发展是包容、平等、可持续的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2014年6月,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公平的精髓,即“所有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国际事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又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反对干涉别国的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政治价值观。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民主是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寻求人类价值最大公约数的重要手段,也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准则之一。自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特别是尊重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种自由让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去享受更为普遍的发展而又不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发展甚至生存为代价。


民族、国家多元价值的理解教育


价值是基于文化的,是文化的核心构成。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作为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以人类共同价值取代民族、国家价值,而是要承认和尊重其他民族、国家的价值,包括尊重其他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信仰,尊重其他民族、国家、地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强调教育“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纳的精神”,这就是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教育。


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教育,要基于各民族、国家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不能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民族国家各自的利益,又有共同体的利益。因此,民族、国家核心价值教育,必须走出狭隘的状态,更不能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而必须把民族、国家的利益融入世界之中,把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融入人类共同价值观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互赏的多元统一的价值体系。


全球责任意识教育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既有国家的利益,也有超越国家的全球利益,二者交互在一起,相互制约。在面对人类共同利益时,不仅有人类公共福祉,也有共同面临的问题,诸如生态恶化、环境危机、恐怖主义、人口增长、贫穷问题等等。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需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发展共同负起责任,所以需要进行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报告中提出教育要“促进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团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既属于自己的国家,但又必须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具有全球的利益、全球的视野。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具有世界视野、能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教育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维度。


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秉持这样几个基本要求:第一,树立天人一体的观念,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第二,绿色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提出“绿色”发展,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第三,可持续发展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只局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它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中对可持续性的最新定义是:“个人和社会在当地及全球层面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争取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正义和环境管理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并提出“教育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关键”。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3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