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讲芬兰“完美教育模式”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中国侨网8月14日电 据《今日华闻》报道,芬兰教育因为其15岁学生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统筹的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极大关注,获得了“教育奇迹”、“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 的美名。之后虽然芬兰的排名被几个亚洲国家或地区赶超,芬兰教育依然在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处于前列。芬兰在PISA测试中的成功也影响了人们对其教育系统的话语。

  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从各种媒体或者是学术界所了解到的芬兰教育几乎都像是来自同一个人或者同一本书一般有一个统一的声音:芬兰教育几乎是完美的教育模式。

  但这是不是Too good to be true?

  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是不是应该更复杂更多面?

  出于教育研究人员的好奇以及为人母的责任心,我(海琴)决心趁着女儿Lexi幼儿园马上要毕业准备上学前班这个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芬兰的基础教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教育平等和全民对高质量的师资及教育系统的信任—这是芬兰教育最常见的标签。

  那么芬兰这个2017年才刚欢庆了独立100周年,人口不到600万的北欧国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获得独立之前,芬兰这个历经苦难的国家先后被瑞典统治六个世纪,被俄罗斯统治了近百年。20世纪20年代,刚独立的芬兰非常贫困,以农业生产为主。1921年,芬兰颁布了《义务教育法》,目的是让所有的适龄的儿童都能接受小学教育。但是完成四年的小学教育后,只有一部分成绩合格、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儿童进入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就读。20世纪30-40年代,芬兰先后经历了第一场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之后芬兰逐渐从农业型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为满足现代工业社会的需求,芬兰对其教育系统进行了多次改革。到70年代,芬兰已对其教育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革,基于平等、高效和全纳教育理念(Aho, Pitkanen & Sahlberg, 2006)的公立综合教育(publicly funded Comprehensive school)才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分流模式。

  不少学者认为今天芬兰教育的成功要归功于其70年代奠定的教育政策。70年代以后芬兰教育虽然每十年进行一次改革,但是基本的教育政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芬兰的师资和硬件水平确实让人放心

  Lexi 2015年8月开始了她的芬兰幼儿园生活。也是这一年,芬兰的学前班被纳入免费义务教育系统,所有满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7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芬兰多数学前班是由幼儿园组织的,也就是说孩子读完学前班才需要转到别的学校升学小学一年级,但Lexi的幼儿园只有一个特殊教育的学前班班级,这就意味Lexi要提早一年转学。

  周围的朋友提醒我们既然要换一个学校了,最好让Lexi的学前班和以后的小学在一个片区,这样以后上小学会有熟悉的朋友和环境,衔接会更好。如果说芬兰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那么孩子上那个学校应该没有差别,家长亦无需多考虑,就近入学就好。但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刚好这个时候我们收到了Lexi幼儿园最后一次家长会的邀请。我决定首先就此问问Lexi的老师K的看法—她在教育一线工作,应该比我们掌握更多的信息。

  幼儿园的这种家长会其实准确地说应该叫“儿童个人发展总结和计划会。”

  因为这个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只邀请一个孩子的家长,讨论的内容也只涉及那一个孩子。在家长会上老师针对Lexi过去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和我们一起探讨Lexi未来的学习计划。

  家长会结束前,我们把困惑说了出来,K笑了。她说她理解我们的担忧,但真的不必太过为此而焦虑,在小学的阶段其实在哪个学校上学区别不会太大的。

  爱人有点不服气反驳道:“你是说上偏僻乡村的小学和在首都市中心上的小学都一样吗?”

  K看着我们,温柔地说:“我就是上偏远乡村小学的那个女孩。我的初中高中也是在我那个偏远的小城上的。但我不觉得我比城市学校的小孩缺了什么呀。”看着K,想起几天前接女儿的时候和幼儿园另一个老师闲聊,她佩服地说K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孩。去年K还停职一年去了韩国修读艺术和绘画课程,这个暑假她还会返回韩国继续进修。

  K接着说:“其实,城市里也许有更多的博物馆和各种活动,但是乡村有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去接触自然,舒展天性啊。更重要的是在芬兰乡村的学校和大城市任何学校拥有一样的师资和硬件设施。所以完全不必要为此担忧,怎么方便怎么选择。”

  公立和精英学校的区别 芬兰也同样存在

  K的话让我们基本放下心来,但是困惑并没有马上消失。

  之后我和周围的朋友和同事探讨,他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与前面提到的当前关于芬兰教育主流话语大体一致,认为芬兰的学校基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无所谓哪个学校,就近上学就好。

  而另一类则认为应该谨慎选择,因为芬兰的学校也许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也许区别不大,但是口碑却有很大差别。人们眼中确有精英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区别。精英学校多是学费价格不菲的私立国际学校,或者位于房价比较高昂的区域的公立学校。

  甚至有同事对芬兰基础教育似乎不以为然。其中一个在芬居住超过20年的法籍同事认为如果他有孩子一定会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原因是芬兰的基础教育太轻松,学得太少,在这种自我陶醉的所谓Fun learning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在未来很难与在更严格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竞争。

  看来关于芬兰教育的平等、信任以及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的说法不同的人有非常不同的观点。

  从我们的经历看来,人们基本同意芬兰的学校在教师教育程度和教学设施方面区别不大,但是社会中既然有关于学校优劣的讨论说明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和软环境还是有差别的。

  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芬兰的不同学校之间、不同班级、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的学生成绩表现存在明显差异(Berisha & Seppänen, 2017);同一城市房价高的区域与房价较低的区域的学校学生的表现也有差别(Harjunen, Kortelainen, & Saarimaa, 2018)。

  做足功课之后 我们为Lexi做的决定

  那么最终我们做了什么决定呢?经过综合考虑,我们最终还是为Lexi选择了附近提供芬英双语课程的免费公立学校,这样万一我们觉得不够好可以转去国际学校。

  在做决定之前我们尽量倾听不同的声音,做足功课深入研究,这并非杞人忧天。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在自己能力的范围给孩子最好最适合的教育。关于教育公平,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定义。它可以是给每个学生一样的教育,也可以是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合适的教育。

  在70年代的芬兰,教育公平意味着人人有上学的权利。随着芬兰社会的种族、文化、宗教和家庭结构的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有了改变,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和定义也随之有了变化。身在其中的我们觉得,芬兰的教育并非“教育奇迹”,和别国的教育一样也面临着时代变化和复杂社会的各种挑战,只有打破这种对已有成就的幻想,才能不断进步。(刘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