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是形塑现代中国的重要力量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中,我国把教育作为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特别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先行领域,也是基础领域。”近日,在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暨《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首发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说。针对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发展及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界专家学者们在会上建言献策,共同探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当前趋势和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发展教育既是使命又是先锋

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还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经验,中国社会40年来的变化发展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都是深刻而广泛的,其中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总主编袁振国总结: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教育的改革开放开始的,教育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其中,恢复高考是改革的先声;派遣留学生是开放的先声;教育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政府不断改革,回应人民的关切;我国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教育领域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北京、上海等一大批高校成为改革试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荀渊说:“教育现代化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塑造现代中国的重要力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对此,童世骏分析:“这不仅是指我们国家‘硬实力’强起来,还有国家的‘软实力’;不仅是指‘外实力’强起来,还体现了民族的‘内实力’。其中,教育既是先行领域,也是基础领域。”

改革开放,是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教育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说:“今后的教育研究要向社会传播,加强教育成果的社会化。”他认为,教育研究要从哲学层面出发,探究教育改革如何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有生力量,为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发展,不仅具有教育本身的意义,还有超出教育的意义,是中国面向世界展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袁振国说,“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我们不仅自己受益,还希望对其他的国家有借鉴的意义。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40年教育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打下牢固基础

“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1983年,邓小平同志的题词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走向。我国教育制度的建设一直围绕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展开,通过教育事业发展来促进人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3%增加到2017年的79.6%;2011年我国实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从1981年的36.56%提高到2017年的88.3%;高等教育迎来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其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

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继续教育则由最初的补偿教育发展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与国民教育体系并重的终身教育体系。

在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在1989年颁布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1994年出台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和《关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2014年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标志着特殊教育发展逐步向内涵建设迈进,今后将更努力地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据教育部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我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经达到了17.76万所,超过了教育总量的1/3,在校生规模5120万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说,民办教育丰富了教育生态,在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这都是可圈可点的成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宁娟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从追赶走向超越。2011年,我国实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用25年走完了其他国家100年的历程。从普及水平来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迈入世界中上行列。

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的内涵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从教育教学的微观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40年来,教学目标从重‘双基’到培养智力和能力,到强调非智力因素,到注重主体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到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从内容到方式,从载体到评价,教育教学日益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依法治教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是由教育8法、16部行政法规、200多部地方性法规、79部部门规章等构成的,是我国教育治理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表示,在国家整个法治建设当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教育强国建设充满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范国睿分析:“教育的落脚点回到了人本身,这是教育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质的回归。”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才真正开始转为改变教育生态的重要工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说:“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环境的变化、教学自身条件的变化,不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变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我们要准备为不确定的未来做教学目的的变化。”

如今,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范国睿说:“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思维、全局意识、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改革,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强改革的成效机制建构。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正朝着系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方向迈进。”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教育又有很多新机遇、新任务和新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去推进。袁振国分析,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教育是在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支撑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内涵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初步实现数量的满足,规模的扩张,今后最大的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再其次是多样化发展,当前要让各级各类教育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办学方式,实现均衡发展。不同的学校办学特色都得以发挥,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最后,新时代强调自主发展,要让基层的、学校的、教师的、校长的创造性竞相迸发,个体的、基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超越的主要标志,超越是面向未来的、引导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依然在路上。

“教育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所以我们要树立教育自信。”燕爽说,希望教育自信能够推动教育大国、强国建设。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2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