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教育,本质不在教学媒介而在教育理念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当下,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教育也与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了。一时间,形形色色的科教如雨后春笋,相继面世;大大小小的“未来教室”应运而生。笔者不禁想问,“面向未来的教育”就等于用先进的技术融合到教育之中吗?

  十多年前,我的老师用当时最流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他认为那是未来的趋势,但六年前我走上讲台后,学校已经提倡“白板”“电子书包”“StarC”……要知道再新的技术也只是当下最新,它代表不来未来。看看中国科技的奠基者钱学森、竺可桢、茅以升等人,他们之中有谁是在互联网+教育中成长中成长起来的?但未来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他们的研究的成果,到底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与我用白板、多媒体还是纸质书进行教学无关,其本质不在“教学媒介”而在于“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力”。

  中国的一个普通本科生,从小学算起,读书十六年,照理来说,这十六年里,他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而学习力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要素组成。事与愿违的是,很多学生高考一结束,就开始“卖书”“焚书”“撕书”,他们根本就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出路不在于“技术革新”而在于“改变教育路径”。

  首先,我们要普及“生涯规划”课程,让年龄小的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让青年学生有人生期待,这些远景性动机可以在引导下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学生在这些小目标下能够自发形成学习动机,化“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要丰富并保证开展学校的综合课程,在“指挥棒”的引导下,除几门主科外,其他学科几乎都要退避三舍,但有不少学生的兴趣恰恰就在这些所谓的“副科”上。为了学好这些“副科”,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

  再次,要改变当下的教学模式,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去“查资料”,就是教会他怎么学习了,笔者对此持不赞成态度,上网查资料,其实就是变相的“告诉”,而“告诉”这一教学方式的弊端无须赘述了。网上的资料有很多,搜集资料只是第一步,之后的比较、分析、验证是更加重要的思维过程。

  现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的教学实践,看似如火如荼,实则引人担忧,它披上了一件“面向未来”的外衣,让人无法置喙。殊不知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才能让他们面对未来各种新颖的技术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因为学习力才能够真正地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无论在什么时候,它都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