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國家前途晦暗,梁啟超激情滿懷地寫下《少年中國說》,發出“少年強則國強”的時代吶喊;李大釗在《青春》一文中慷慨寄語中國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百余年之後,每每讀及這些充滿激情與希望的文字,仍然令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少年?什麼樣的青年可謂之“強”?
前年,某省一名身體素質出眾的適齡青年,在應征體檢前故意紋身,通過自我淘汰,尋求達到逃避兵役的目的。這樣的“健壯”青年,縱使體格再好,也不可謂之“強”。
去年,某著名大學“優秀”女研究生,在一次慶典活動中,打著維護偶像的幌子大放厥詞,公然發表侮辱祖國的言論,踐踏民族尊嚴,這樣的“天才”青年,縱使光環再多,也不可謂之“強”。
新時代的中國,需要天才少年,需要健壯青年,但更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當前,部分青少年中存在任性自我、陰柔脆弱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的偏差。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防教育理當成為新時代青少年的剛需。
國防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培育形式,在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心理品質培養、作風紀律養成、身體素質鍛煉等方面,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事實證明,開展軍事訓練,能讓青少年感受令行禁止的嚴明紀律,培養雷厲風行的頑強作風,歷練不畏艱難的吃苦精神。
國防教育要成為青少年的剛需,需要全社會的價值認同和行為自覺。前些年,一位家長向學校寫了一篇《請劉胡蘭離我們的孩子遠點》的信,呼吁孩子們不需要“殘酷的斗爭”,令人大跌眼鏡,側面反映出一些家庭在國防教育上的缺失。人們常說國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如果家長沒有起碼的國防觀念,抓好娃娃國防教育何從談起?
國防教育成為青少年的剛需,教育本身還必須過硬。當前,青少年國防教育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問題,在一些地區和學校仍比較突出。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緊扣青少年個性特點,注重瞄準共鳴點、找到結合點,不斷豐富教育內容、拓寬教育渠道,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和滲透力。
法國著名教育學家涂爾干認為︰“只有讓心智直接面對事物,面對事物的現況,面對事物實際運作的狀況,才能使心智養成這些態度。”要注重青少年國防教育實踐體驗,讓青少年主動接受實踐磨礪,特別是要把參加軍訓作為國防教育的重要實踐平台,讓崇軍尚武、剛強勇毅、惕厲奮發等優秀品質在新一代青年人身上根植光大。
青少年最富有朝氣、最懷有夢想、最善于創新,他們正處在儲備知識、積蓄能量的黃金期,認知社會、塑造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期。只有真正讓國防教育成為青少年的剛需,切實把堅定信仰信念、增強素質本領、強化國防觀念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全過程,青少年才能更好地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保衛者、傳承者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