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互联网+义务教育”促千校结对帮扶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杭州西北角一个叫“洞桥”的山区,302名适龄儿童分布在3个教学点上学,各个教学点间相距10余公里,专业师资力量短缺问题曾让洞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潘迎峰和同事们感到为难,需要经常调配专业教师“走教”到教学点支援音体美教学。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列为省政府2019年民生实事之一。
洞桥镇这3个教学点通过“互联网+义务教育”连在了一起。“同上一堂课,线上共同备课、教改和课研等,让教师们节省不少跑山路的时间。”潘迎峰说,更为重要的是,城里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做法通过互联网即时传递到边远山区教学点的课堂上。
同样获益的还有杭州市富阳区的学校。据富阳区教育局技术装备中心主任杨开宏介绍,自今年4月以来,该区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4种形式进行帮扶结对,推进速度在全省领先,已实现对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结对帮扶全覆盖。
富阳东洲中心学校有近3000名学生,分布在1个中心校区和4个分校区,各校区教育资源也不均衡,其中五丰岛上的校区只有40多名学生,出岛只能乘渡船,交通和生活极为不便。东洲中心学校校长朱立峰说,从2015年起,五丰校区试点通过互联网实施的同步课堂,让学生享受到中心公望校区的丰富教育资源。
互联网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也促进了彼此的交流和理解。据富阳区教育局副局长邵俊介绍,该区城区里的富春四小、富春七小分别与丽水市缙云县山区的唐市小学、白竹小学结对帮扶。两地相距200多公里,借助“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技术,两地学生实现“零距离”参与课堂学习。
在完成富春七小王丹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后,两地学生还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山水美景,既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又增加了对不同地域景观的认知和获得感。
邵俊告诉记者,因为上课的都是学校学科带头人、优质课程获奖者,不仅学生能由名师执教,青年教师也得到了培训。大学毕业不久的缙云县唐市小学麻耀之老师说,过去每次备课自己只能孤军奋战,有时候真不知道怎么上好课,现在可以和城里的老师在网上一起备课,听他们给学生上课,就像找到了“大后方”。
据介绍,浙江结对帮扶学校在浙江省之江汇教育广场网络平台上开辟专栏,上传结对协议和结对方案。城乡学校之间开展的同步课堂既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也有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
“通过‘互联网+义务教育’平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分享出去,让农村偏远的孩子体验到城区的课堂,学在同一个屋檐下。”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