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速放贷力撑实体经济 多渠道“补血”疏导资金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摘要] 新年开工第一天,银行业便迎来一波政策利好: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能力。

  新年开工第一天,银行业便迎来一波政策利好: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能力。

  会议指出,要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对商业银行,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同时要引入基金、年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支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

  这是自去年12月25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并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之后,高层又一次聚焦到商业银行的“补血问题”。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将会是货币政策出台的一个大背景。”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会使得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之近些年一直在进行的表外业务回归表内,都会加大银行资本补充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普遍认为社会融资触底反弹的拐点已经到来。

  根据央行2月15日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增量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32300亿元;社融规模增量46400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

  而随着社融拐点的到来,补充一级资本再次成为市场和银行业关注的焦点。

  “现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补充附属资本的渠道还是较为充足的,关键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渠道太窄。” 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紧迫性比补充其他类别资本更重要;而当前国常会所聚焦的银行发行永续债,恰恰有利于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银行“补血放贷”进行时

  在去年12月25日金融委会议之后,银行体系通过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的步伐明显加快。

  1月21日,距金融委会议不到1个月,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于当日率先完成260亿元可转债发行。据天风证券(行情601162,诊股)测算,若260亿元可转债全部转股,可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4个百分点。

  国有大行“补血”也没有落后。1月25日,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发行了银行业首单永续债,额度高达400亿元,险资、券商、基金、资管公司等在内的140余家投资者参与了认购。

  在大中型银行忙于补充权益资本以及公开储备等一级资本时,城商行正在资本结构中以长期债券和有到日优先股为代表的二级资本:1月29日,长安银行发行了今年首单10年期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15亿元,全部用于补充二级资本。

  “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在此基础上,2019年贷款投放规模仍将继续增大。”交通银行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资产规模增长和(港股00001)资本补充将是持续性的过程。

  “过去,股份制银行的一级资本主要通过定增、可转债转股来进行补充,但这些工具在去年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作用并不明显。”广东省某大行内部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有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以及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指标上表现较好,但随着信用规模不断扩大、表外业务回归以及银行机构改革等多重原因的叠加,对于其他一级资本的充足率,银行内部仍有一定的担心。

  意在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公开数据显示,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处于较低位置: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8%,低于美国的14.6%、欧洲主要大型银行的18.8%、英国的20.4%和日本国际活跃银行的17.5%。

  “不论是为了保障银行持续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还是鼓励银行配置风险权重更高的小微、民企贷款等资产和扩大信贷投放空间,前提条件都是要满足对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条件。”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港股06030)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不仅有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上的意义,也是加大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必然要求。

  按照央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扫清银行的资本约束是重要一环。

  今年1月,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发表的署名文章《货币政策展望与回顾》中指出,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端看,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自身还受到资本、流动性、利率等多重约束。

  孙国峰在文中强调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关键是形成激励相容的机制,鼓励银行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标、派任务的行政办法。针对资本不足等三方面对银行信贷构成的约束,央行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缓解。

  连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永续债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将成为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抓手。“在目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条件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如果不能把货币及时有效疏导进实体经济,可能会出现类似“堰塞湖”的状态,从而有可能会有部分流动性进入非实体经济领域。”

  创新式“补血”值得期待

  进入2019年以来,银行的“补血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除去已经落地的中国银行的永续债;上市银行可转债的热度也在持续上升。

  但针对其他一级资本的“补血潮”,也反映出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结构中,其他一级资本较“薄”而二级资本较“厚”的特点。

  “二级资本比较厚是因为能够通过资本债券进行补充,但这部分资金无法解决银行一级资本短缺的问题。”前述广东省大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资本补充工具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普通股、利润留存、优先股、可转债及二级资本债券等工具以及自身的利润留存。

  但对于非上市中小银行而言,能够补充以及资本充足率的选择可谓少之又少:普通股、优先股及可转债的发行门槛较高,大量非上市中小银行难以具备发行条件;而在利润留存方面,由于银行业近几年利润增速放缓,内源性资本补充难以为继。在已经对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及支持实体经济产生制约的今日,资本补充渠道亟待拓宽。

  “资本补充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中,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仍会存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下,银行资本补充的需求仍然迫切,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是必然选择。

  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央行等五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为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创新工具创造有利条件。

  而随着本次国常会定调,《意见》中提及的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含定期转股条款资本债券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务工具等其他创新资本工具的落地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