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保险业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研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江苏保险业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拓展保险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把牢发展航向,找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点”着力。发挥监管引领作用,实施“推动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工程,确定172个重点项目,涵盖经济民生、政策保险、消费者服务各方面,在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保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江苏经济国际化和“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科技保险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11.62亿元,保险资金在苏投资余额超过2200亿元,行业支持外贸出口1150亿美元,服务企业2.6万家次,其中小微企业2万家次。
(二)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增进民生福祉的“痛点”发力。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实施保险业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深化农业、大病保险发展,开展特色扶贫项目,推进收入保险、指数型保险试点扩面,规范投标行为,开展业务服务综合测评,构建“保险+健康扶贫”长效机制。近年来,农险险种已达67个,为1759.57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785.75亿元,大病保险参保人数4796.78万人,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9.1%,以大病、养老、农业、小额保险等为主的保险扶贫保障和增信体系逐渐形成。
(三)端正价值取向,对准助推社会治理的“落点”用力。发挥行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优势,推动将交通违法因子引入商车费改,建立全国首个通过精算模型测算的交通违法系数。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医疗责任、电梯责任等领域的责任保险,责任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各类责任保险为近20万家企事业单位提供风险保障3.53万亿元,环责险无锡模式、医责险启东样本等多项保险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得到政府的肯定和推广。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要增强保险业支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仍需提高。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发展不平衡,保险机构相对被动地接受政策和项目,主动研究、对接实体经济发展深层次保障需求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仍需提高。信息不对称与行业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并存,资源集聚的传统产品风险覆盖面、渗透率不足,资源相对匮乏的新产品与产业体系成长、创新集群转换的匹配度不高。
(三)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性仍需提高。制度机制不健全和人才实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熟悉产业、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的人才储备不足,特色项目需进一步做深、做久、做实。
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找准需求、深耕细作,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体现保险业的责任和担当。
(一)激发内生动能,发挥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保障功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主动研究、对接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环节,建立完善需求信息反馈、产品研发、效果评估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以农业、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立法保障的责任保险发展模式,提升保险服务经济动能转换的深度和力度。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推动税优健康、税延养老等保险推广扩面,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障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体系。
(二)抓好创新赋能,拓展保险业在服务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抓住科技创新机遇,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做好人才储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一带一路”、“双创”等,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降杠杆和市场化债转股。创新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形式,深化科技保险、中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发展,创新再保险和巨灾保险业务模式,支持发展文化保险、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业务。
(三)筑牢风险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着力消除风险隐患,坚决整治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处置当前风险,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预防、抑制长远的隐患。加强保险风险管理,健全股权管理和公司治理制度,提高保险保障的功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对风险底线的冲击。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向保险领域传导,关注金融业务相互交叉嵌套带来的风险外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