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芷生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安芷生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18日
学习札记
科学研究既要坐得住冷板凳,也要跟得上时代潮流,既要坚持宁静致远,也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地学研究为例,包括地学在内的基础研究牵涉到时间尺度长、空间地域广、资料量庞大的复杂系统,科学家要想作出高水平成果,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以全球视野设计课题,并脚踏实地进行野外考察、取样、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
同时,科学研究要瞄准人类需求的大方向,立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例如,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环境。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地球环境研究,以优秀的成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着眼全球、把握时代脉搏,对于地球环境科学研究来说必不可少,对于许多其他学科发展来说同样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中国的科研创新国际化趋势也逐渐明显。有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达7.1万篇,跃升为全球第三。这说明,科技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科研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全球视野和时代感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唯有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才能保证科研的前瞻性和应用价值。
——安芷生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第四纪科学和地球环境变化的研究。
融会贯通
开拓,势必艰险,需要科技人员敢于攀登险峰,这是“研究什么”的问题;突破,志在创新,要求科技人员能够求新求变,这是“如何研究”的问题。着眼国际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有助于科研人员摸清研究的问题,进而开拓科研的新领域和新方向,也有助于科研人员解决“如何研究”的问题,进而在科研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开展创新研究,很多时候意味着走上了一条寂寞又艰难的路。在这种人生选择下,科学家不能逃避公认的难题和瓶颈,而必须跟困扰人类已久的问题一决高下;也不能计较研究的周期和回报,而必须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更不能跟在巨人的身后乘凉,而应该以饱满的自信和魄力引领前行。
一个国家的强大,深藏着科技的足迹。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实力的强大依赖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毅力。只有科技工作者把目光聚焦于国家战略之必需、经济进步之急需、民生发展之所需,民族的自强才能由梦想变为现实。一个民族的自信,植根于创新的自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现创新对民族进步的推动,需要科技工作者将创新变成一种自觉,着眼世界,着眼时代,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倾注热情、付诸行动。
(本报记者倪思洁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9-04-3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