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完成188萬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原標題:一部新時代的幸福史詩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准扶貧的政策照亮了貴州各族群眾追尋幸福的道路。貴州下大力氣把居住在不適於生產、不宜於生活的深山區、石山區的群眾搬出來,在條件好的城鎮和壩區集中安置。享受到易地脫貧搬遷好政策的群眾發自內心地唱著:“黨的恩情像大河,搬出草窩進金窩。拔掉窮根奔小康,迎來幸福新生活。”

近日,貴州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傳來消息,貴州用4年時間實現了188萬各族貧困群眾的易地扶貧搬遷和安置,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譜寫了新時代貧困群眾奔小康的幸福史詩。

“沒有共產黨,誰也辦不到”

貴州省晴隆縣的阿妹戚托風情小鎮,屋宇鱗次櫛比,街道干淨整潔。一座彝族風格的建筑矗立在小鎮中央,這裡是小鎮居民一致要求修建的“感恩館”。原來,居住在小鎮的8000多名群眾都是從極貧鄉——三寶彝族鄉整體搬遷來的。“才用了兩年,我們三寶人都住進了這麼好的房子,沒有共產黨,誰也辦不到!”苗族婦女田進芬說出了心裡話。

田進芬可能不知道,三寶鄉群眾只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受益者的二百分之一。

貴州山區面積超過93%,很多少數民族群眾居住分散,往往是“山一家水一家”,“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在這些地方如果採取就地扶貧的措施,不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返貧,難以取得持久效果。“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成為貴州在實施“五個一批”精准扶貧措施中的“當頭炮”。“2015年12月,我們拉開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序幕。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州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路子。”貴州省生態移民局局長、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杰說。

“搬遷每一戶都不容易,但依靠黨的堅強領導,看似困難的事都一一破解了。”阿妹戚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吳江山說,回顧這幾年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他有著深刻的感受。近200萬人的大搬遷,貴州始終堅持群眾自願、積極穩妥的原則,各地探索出了不少好經驗、好做法。晴隆縣所在的黔西南州創新“四方五共”的工作方法。“四方”是指政府、群眾、企業、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五共”是指在搬遷中的共商、共識、共建、共享與共擔。“四方”實際上是指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力量積極投身於扶貧攻堅,“五共”是在各參與方中尋求最大的公約數,使各個參與者利益最大化,達到共贏的目的。

阿妹戚托小鎮黨工委委員彭永貴說,按照州裡提出的“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產業、搬出倍增、搬出尊嚴、搬出動力、搬出秩序”等“七個搬出”的要求,他們堅持“搬心、搬神、搬產、搬家”的工作思路,著力抓好遷出地、安置地自然、人文、社會等資源整合,確保搬遷移民在新家園留住“故土情”,體會“鄉愁味”,增強“獲得感”。

搬出來,更踏實

阿妹戚托小鎮每戶人家的客廳裡都挂著一幅搬遷前后的全家福。新居民李正香笑著說:“以前這房子住了30多年,透風漏雨,還怕山上落石頭。如今這麼好的房子,說出去都不信。”巨大的變化直觀而真切:山坡上的土木老房搖搖欲墜,如今住的是二層聯排別墅式小樓,外裝極富少數民族風情。

按人均約30平方米的標准,貴州為188萬貧困群眾建起了近50萬套現代化住宅,相當於4年造了一座中型城市,而這背后是貴州全省上下付出的艱辛努力。

第一個難題是資金保障,貴州堅持省級統貸統還,破解了貧困地區市縣配套資金難題,為確保市縣兩級集中精力抓好工程項目實施和移民后續發展、減輕搬遷群眾負擔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第二個難題是精准識別搬遷對象,他們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舉債,確保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搬盡搬”。第三個難題是如何讓搬出來的群眾盡快融入遷入地。貴州堅持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避免了部分生活在同一村寨的非貧困人口的返貧風險,徹底拔除窮根、保護遷出地生態環境。這些破解難題的方法被概括為“六個堅持”,即: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讓貧困戶不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

最令群眾滿意的是在移民安置地都配套建設了高標准幼兒園和中小學,不僅徹底解決了孩子們原先起早貪黑趕山路上學的困難和艱辛,更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阿妹戚托小鎮的新市民楊彪說:“看著娃娃們每天高高興興上學的樣子,心裡有說不出的踏實。”

“家門口的工作等著你”

從福建回到家鄉的陳情梅如今是阿妹戚托產業園山水鞋業公司的技術人員,過完年公司要再投產兩條生產線,需要增加300人,她正走家串戶招工人。“家門口的工作等著你!”這是陳情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鞋廠的工作簡單培訓就能上手,我們還招收了好幾名殘疾人。”她說。

在小鎮的“新市民服務大廳”裡,衛生院的醫生王晉正在幫一名婦女填寫“家庭醫生服務協議”,他打開電腦,指著顯示器上的一組組數據告訴記者,小鎮裡哪家有孕婦、哪家有病人、哪家有老人他們都已入戶調查清楚,並已數字化管理,隨時可以提供醫療服務。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下半篇文章”是唱好“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三部曲的關鍵。依靠基層黨建的強有力支撐,貴州不僅做到了搬遷戶就業和培訓有保障,而且醫療、教育、文化服務和社區治理都有制度體系的保障。貴州省生態移民局局長張杰介紹,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文化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這“五個體系”是順利完成易地扶貧搬遷這項系統工程的“核心競爭力”。

搬出來的老地方怎麼辦?阿妹戚托小鎮黨工委副書記吳江山說,不僅耕地和林地的承包權依然歸群眾所有,而且宅基地也在保護性建設彝族傳統村落,未來這些資產產生的收益都將成為小鎮居民的收入。據了解,貴州在盤活遷出地三塊地過程中創新方式,讓群眾既能享受城市生活,又能獲得土地的收益,做到了“甘蔗兩頭甜”。

今年貴州省委、省政府督查室的一項隨機調查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到了99.46%、對配套基礎設施的滿意度達到99.03%,對住房的滿意度達到98.28%,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到97.95%。

(本報記者 呂慎)

(責編:馮粒、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