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凸显长三角实体经济韧性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原标题:“半年报”凸显长三角实体经济韧性

  直播带货稳外贸、促消费,创新变革强投资、兴生产……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疫情防控中,精准施策为实体经济赋能,多地GDP增速回到“正区间”。进入2020年“下半场”,陆续落地的一体化举措,还将为长三角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打造新引擎。

  逆势而上:止跌回升成主基调

  走进疫情之下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网红”主播穿梭于各家店铺,在聚光灯前直播带货;经营户纷纷把生意从线下转到线上,创新发展线上展会……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董事长赵文阁表示,小商品城服务全国200万家中小微企业,通过拓展国内贸易、稳定国际订单、创新贸易方式等,帮助市场经营户“抢”客商“抢”订单,让更多市场主体生存下来、更好发展。

  义乌是一个缩影。在制造业大省江苏,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刚说:“原本走海运和空运的货物受到疫情影响,中欧班列及时开启‘苏州自贸区专列’,帮助外贸企业保市场、保订单、保履约。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客户今年订单将增加50%以上,销售额增加约500万美元。”

  从三省一市公布的数据看,经济止跌回升是主基调。其中,江苏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9%,安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7%,浙江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5%,纷纷回到“正区间”。

  地处开放前沿的上海,直面全球疫情影响,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上半年上海生产总值同比下降2.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577元,同比增长3.6%,增速继续快于经济增长。

  热气升腾:赋能实体经济是“共性亮点”

  止跌回升,靠的是什么?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投资项目的竞相落地,长三角反弹的动力,来自实体经济实实在在的复苏。

  在浙江台州,吉利集团投资的卫星智能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项目建设正有序进行。该项目一期投资22.68亿元,用地面积105亩,计划年底前有两颗低轨卫星上天,为智能驾驶提供系统化高精度定位

  “企业不能等待市场好转,要看准发展趋势,主动迎接变革,以创新引领发展。”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样解释跨界造卫星的初衷。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上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3%,但上半年转为同比增长6.7%,其中制造业投资连续10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上半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设企业7035户,同比增长62%。集成电路产业,是临港新片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上海临港集团副总裁翁恺宁表示,新片区将以建设“东方芯港”为契机,构建全品类、全产业链的集成电路综合产业基地,预计总投资达到1600亿元左右。

  苏浙皖公布的投资数据也纷纷传递出回升向好的信号。其中,浙江上半年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回升9个百分点;江苏虽然同比下降7.2%,但降幅比一季度大幅收窄13个百分点;安徽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11.1%,转为上半年的同比增长1%。

  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产业集群不是同类型企业的罗列与堆砌,而是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产生良性的内生循环作用。”合肥新站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副局长王亚伟说。从上游的玻璃基板、偏光片,到中游的面板和模组,再到下游的整机制造和终端应用,覆盖新型显示产业链主要环节的企业在这里都能找到。

  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安徽省合肥市今年还启动“链长制”,由合肥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一对一”担任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12个重点产业的产业链“链长”,服务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好硬仗:加速一体化服务“双循环”格局

  转战2020年“下半场”,中国经济仍有很多硬仗要打。面对外部挑战,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快一体化发展,更好的服务“双循环”格局。

  今年6月初,沪苏湖铁路开工,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成为贯通长三角的交通大动脉。

  交通网络越织越密,越来越多的“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指日可待。除了有形的路,三省一市还在加快打破无形的行政壁垒,加快各种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

  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长三角的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范围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5600余家医疗机构,三省一市居民在41个城市的主要医疗机构门诊或住院,均可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应有之义。“这次转让给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的项目,是一个轻薄型航空显示装备。它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预估年产值达1.5亿元。”近日专程从芜湖前来上海参加拍卖会的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市场部业务经理王晟说。

  长三角科创要素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将帮助一大批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来自上交所的统计显示,截至7月16日,长三角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58家,占全国的45%;处于上市受理阶段的长三角企业共176家,占比43%。

  “坚持服务国内大循环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发力,积极推进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畅通循环。”最近的上海市委常委会,提出了这样的工作目标。立足一体化大市场,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载体,长三角还将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