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恢复步入新阶段 经济学家支招扩需求、稳预期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复苏态势。6月20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年中期)的在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较为一致地认为,当前经济复苏进入了新阶段,经济进一步修复缺的不是供给,而是消费。对于如何扩需求、稳预期,与会专家各自从优化消费券发放方式、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扩大重点地区核算检测能力等方面给出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当前各类宏观参数出现了超预期反弹,二季度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以来,疫情对供给面的冲击得到较快修复,供给侧的恢复比预期要好得多。

  CMF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从投资需求来看,疫情对投资的直接冲击较大,但回升速度较快,按照目前复苏趋势,可以较快“收复失地”。外需方面,2季度出口增长较1季度显著改善,贸易盈余持续扩大。疫情冲击下,外贸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积极信号增多。

  但报告同时指出,进入2季度以来,消费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但同比增速仍未走出负值区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负增长3.7%,1-5月份累计实际同比负增长15.9%。从社会生产和经济循环的角度看,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企业复工达产和扩大再生产投资的最大制约因素。供给驱动的经济复苏的阶段完成之后,新阶段的经济复苏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需求面恢复的节奏和程度。

  对于如何稳预期、扩需求,CMF报告建议,果断出台3万亿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计划,打破居民消费的过度保守化倾向,疏通宏观经济循环堵点。从民生托底、家庭纾困角度,形成三层收入补贴方案,为社会增加了三层保险:一是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消费券;二是低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消费券+1200元现金”;三是贫困人口家庭人均“1500元消费券+1200元现金+专项扶贫资金”。

  对于发放消费券扩需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现在靠抢红包、定产品形式发放消费券不是一个好办法,最低限度应该是不限产品,取而代之用有期限电子现金的方式。要补贴低收入者,首先应该把他们有效识别出来。此外,从中长期来看,社保全覆盖是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按照目前的社保体系,要实现全覆盖困难太大,呼吁对社保缴费进行分级管理。

  对于改变居民消费预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要从就业方面下功夫,增强收入预期的稳定性。同时,在教育、社保、养老等方面也要增加居民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性。只有这样,短期消费才不会在疫情冲击下进一步萎缩,趋于保守的消费心理才可能慢慢地得到化解。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CMF联席主席毛振华认为,全面检测让武汉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武汉也有可能在疫情之后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示范,同时也给相关行业带来发展的机遇。全国来讲,也还是应该进一步做好核酸检测的工作,对有问题的地区进一步扩大检测能力。

  截至目前,全球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到来,疫苗研发也还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刘元春表示,一定要认识到,全球疫情的蔓延已经显示出这一轮疫情的拐点并不是在以前预测的二季度。疫情拐点在往后推,新兴经济体经济的恶化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底部向三季度迈进。

  “外部需求的变化,对于我们资金畅通的冲击,三季度甚至四季度依然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点”刘元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强调,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操作、举措要与疫情相捆绑,与疫情共进退,随着疫情的结束而消失,不能外溢到疫情之外,外溢到生产生活正常的年份,要用“挤牙膏”思维去做非常规性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