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被嘲造不好航母阻拦索 结果让俄专家折服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不是随便钩住就行

  钩住第二道最好!

  当代航母上一般有3至6道阻拦索。第一道阻拦索一般设在距飞行甲板尾端36米至51米处,每道阻拦索之间的间隔约为12米至18米,拦机网设在最后一道阻拦索前面,平时并不设置,一旦着舰需要,甲板人员在两分钟内即可支起防冲网。一般情况下,飞机降落是用不到防冲网的。

  当飞机即将在航母上降落时,首先减速接近,放下起落架和襟翼,放下尾钩,向甲板尾部俯冲。这样,当飞机高度足够低,其尾钩就可能钩住间隔布置在甲板上的多根阻拦索中的一根。

  接着,飞机尾钩钩住阻拦索继续向前滑跑,阻拦索给飞机施加向后的作用力,使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小,直至安全停在甲板上。

  在飞机完全停止的瞬间,会被阻拦索的拉力向后继续猛拽一下,产生很小一段向后滑动,这样阻拦索就会自动从飞机的尾钩上脱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为下一架飞机的降落做准备。

  如果着舰时没有钩上任何一道阻拦索,那么,飞机只能加大油门,从航母甲板上空掠过,然后兜一圈再重新降落。

  不过,航母上的几道阻拦索,并不是“随便钩住一道”就行的。以美军为例,4道阻拦索中,飞机如果能钩住第2道、第3道是最好的。其中钩住第2道是最优方案和首要着舰“勾引”目标。如果钩到第2道成功,就能有较长的滑行空间。即使钩第2道失败,还有第3道作为次优方案。如果第3道也没钩住,那就只能指望第4道,否则就得重来一次了,弄不好还有坠海危险。

  至于第1道阻拦索,距离航母后端太近,如果某架飞机居然钩上了第1道阻拦索,就说明它降落过早,很可能在到达甲板上空之前就已经低于规定的高度了,实际上冒了撞击甲板的风险。

  阻拦索事故成“夺命刀”

  美军:阻拦索断裂后如巨蟒横扫甲板人员

  一旦阻拦索发生故障,将造成致命的后果。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其阻拦索事故就发生了不少。

  2003年9月11日,正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威风八面的美军举行了纪念“9·11”演习。“华盛顿”号航母上的一架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在降落时出现事故。飞机成功钩住了阻拦索,谁知阻拦索因为维护不当,竟然猛地断裂。这下,已经部分减速的飞机一头栽进了海里。飞行员在坠海前成功弹射获救了,然而甲板上的人却惨了。“大黄蜂”重达30多吨,它的冲击力量大部分被阻拦索吸收。这蕴含了强大势能的阻拦索断裂后,如两条巨蟒一样,迅速横扫甲板。从当时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有位身穿黄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灵敏跳跃,避开了夺命钢索,但他的同事们却没那么幸运,共有12人被钢索扫倒,其中数人双腿被扫断。幸亏航母上医疗先进,才侥幸捡回性命。

  2016年3月18日,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上的一架E-2C预警机在降落时,成功钩住了阻拦索,操作也正常。但因为阻拦索吸收动能的储能装置发生故障,无法产生足够的拦阻能量,因此未能拉住E-2C预警机。E-2C预警机一头从航母前方冲了出去,幸亏飞行员临危不惧,猛推油门,加之E-2C预警机本身是螺旋桨飞机,起飞速度较低,于是E-2C预警机成功复飞。最后,这位飞行员被军方嘉奖,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俄军:等不及更换新索,米格-29一头坠海

  俄罗斯的航母从数量和规模上来说远不及美国,但阻拦索事故也曾令其损失惨重。

  2005年9月,“库兹涅佐夫”号在北海进行训练,一架苏-33舰载机完成任务后降落,尾钩已经钩住阻拦索,岂料阻拦索突然断裂,苏-33来不及重新起飞,直接冲出甲板,坠入大海。

  2016年冬,在叙利亚地区反恐的“库兹涅佐夫”号接连出现事故。11月14日,数架俄军舰载机依次在甲板降落,第一架成功着舰,第二架虽然勉强着舰,但在着舰时,拉断了第二道阻拦索,最后勉强钩住第四道阻拦索停下,但已经导致了几道阻拦索纠缠在一起。于是,舰上的地勤人员迅速进行维修更换工作。这时,原本排序着舰的第三架米格-29战机,只好在空中盘旋等待。最终,来不及等到阻拦索修好,就耗尽燃油,坠落大海。当年12月5日,另一架苏-33又在着舰时拉断阻拦索,坠入海中。事后,俄方表示,阻拦索使用了来自乌克兰生产的材料。

  印军:战机被阻拦索直接拉下砸向甲板

  做着大国梦的印度同样吃过阻拦索的亏。印度的主力航母“维克拉马蒂亚”号是购买自俄罗斯的二手航母。然而,这艘航母原本设计时只用于搭载轻型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印度则要在其上搭载米格-29等重型战斗机。

  2014年6月,印度飞行员驾驶米格-29K战斗机在“维克拉马蒂亚”号上降落,原本计划钩住三根阻拦索中的第二根,但实际操作中却闹了乌龙。这架飞机错过第二根后,挂上了第三根阻拦索。不幸的是,飞行员认为自己着舰完全失败,加速启动复飞。于是,这架米格-29K先是高飞数米,接着就被第三根阻拦索直接拉下,生生砸向了飞行甲板,导致飞机前起落架被砸坏。

  中国阻拦索

  自力更生

  不断突破

  中国拥有航母是近年的事,但对于阻拦系统的研究则早已开始,在20世纪即已研究出飞机阻拦系统,不过是以拦阻网为主。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航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对阻拦索的研发也不断取得突破。

  由于航母阻拦索的重要意义,各大国对此都极为看重。美国当然不会向中国提供阻拦索的技术。而与中国合作较多的俄罗斯,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阻拦索技术方面对中国遮遮盖盖,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在最后关头拒绝提供阻拦索技术,一度几乎造成辽宁舰服役的瓶颈。为此,外国不少媒体曾质疑中国能否真正让航母投入使用。

  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人。中国科研团队一边尽可能地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一边总结我国自身研发阻拦系统的经验教训,终于造出了属于我国自己的阻拦索。2012年11月,我军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在辽宁舰上。阻拦索并没有拦住中国航母的发展。

  西方国家曾狂傲地说“中国不可能制造出合格的阻拦索”,但中国不但做出来了,还让俄罗斯海军专家自叹:比“库兹涅佐夫”号上的阻拦索更先进。

  目前,我国已开始装备国产电磁阻拦系统。2016年12月央视新闻联播曾报道,新一代航母阻拦装置可拦阻瞬时载荷超过150吨的舰载机。该项技术与美国在“福特”号上采用的电磁系统大致处于相当水平,某些方面还超越了美国。例如,用新型结构代替美制的锥形大卷筒,横向尺寸缩小三分之一,重量减少三分之二,进一步改装了阻拦装置的阻尼特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您看完这条新闻的表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