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境外机构人民币债券托管数据点评:土耳其债券市场里的外国人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根据中债登与上清所最新公布的2018年7月份债券托管数据,境外机构7月份单月共增持人民币债券665亿元。分券种来看,境外机构7月份单月共增持利率债595亿元,其中增持国债651亿元,减持政金债57亿元;增持同业存单15亿元。

  核心观点:

  根据我们的判断,目前进入我国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以配置型为主,预计未来仍将持续流入,无论从债券收益率还是汇率的角度来看,整体上境外机构都将起到正面的作用。但对于土耳其等其它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境外机构就显得不那么“友好”。土耳其国债市场规模仅占其GDP的17.3%,但其国债市场境外占比水平经过5年下跌之后仍接近20%,国际化程度显然与其不成熟的债券市场不相匹配。而其债券市场中的境外投资者波动性也明显较大,以日本私人投资者为典型代表的交易型投资者可能构成了“外国人”中的主力,使得国际资本流动易于出现逆转,早期受到土耳其资产较高收益率的吸引而持续押注土耳其里拉、增持土耳其债券,但在美联储持续加息而土耳其坚持低利率政策的冲突下,土耳其里拉出现大幅贬值促使境外投资者撤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土耳其债券收益率以及土耳其里拉而言,境外机构反而成为了较为明显的风险点。

  境外机构7月份增持人民币债券665.26亿元,增持幅度有所减弱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目前已连续17个月实现增持。国债依旧受到境外机构的青睐,7月增持幅度达到651.12亿元,境外机构对于同业存单的增持情况则继续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点。除商业银行之外,7月份其它类型机构对于利率债的增持幅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广义基金的降幅最大。收窄的中美利差以及贬值的人民币并未阻止境外机构继续流入,展望下半年,“稳汇率”需求的边际增强将使得中美利差重新回归80bp左右的较高水平,这对于吸引交易型境外投资者将起到积极作用。7月末境外机构在我国国债市场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7.67%,在我国债券市场整体之中的境外占比则提升至2.24%,继续创历史新高。

  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土耳其债券市场里的外国人

  近年来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根据现有数据推断,目前进入我国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以配置型为主,这也意味着未来这一部分的国际资本流入将会继续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从今年以来的流入规模来看,1-7月份已累计流入4649亿元,约合720亿美元,平均每季度流入规模已达310亿美元左右,基本上已可与过去几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相比,无论是对于我国债券市场还是人民币而言,境外机构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这值得市场投资者重视。

  境外机构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影响仍偏积极,我们在此前的多篇报告中也反复强调了外资买债在今年上半年对于债券收益率的显著压低作用。但与我国情况相比,其它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市场中的境外机构就显得不那么“友好”,比如土耳其债券市场中的外国人,其持债规模波动幅度较大,国际资本在债券市场中的流入流出可能在客观上加剧了其利率、汇率的波动性。

  从土耳其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近5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这与其较高的名义GDP增长有较大关系。从绝对水平来看,土耳其债券市场规模目前已达到5737亿土耳其里拉,约合1196亿美元,其中政府债券的占比达到95%;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截至2017年末的数据,土耳其债券市场占GDP的比重仅为18.5%,政府债券占GDP的比重仅为17.3%。可见,其在岸债券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即便与我国相比,2017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占GDP的比重已达到60%。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耳其债券市场中的境外占比水平明显高于我国。2013年国债市场境外占比达到阶段性高点28%之后,出现趋势性下行的情况,但目前国债市场境外占比仍接近20%,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债市场境外占比目前也仅达到7.67%,土耳其债券市场相对较高的国际化程度明显脱离了其债券市场的发展阶段。

  此外从图上也可以看到,土耳其债券市场中的境外投资者波动性较大,境外央行、主权基金等配置型机构可能并非国际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也意味着国际资本流向的逆转更容易发生。这一判断也得到部分其它国家数据的支持,以日本的情况为例,受制于国内极低的收益率水平,近年来日本投资者积极购买海外的高收益资产,土耳其债券较高的收益率自然成为标的之一。

  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背景之下,土耳其受其领导人埃尔多安的影响而仍旧坚持低利率政策,叠加美土冲突的升温,导致土耳其里拉出现了大幅贬值,8月14日单日便暴跌13.68%,年初以来贬值幅度已接近40%。

  而在近期土耳其里拉暴跌之后,以日本私人投资者为典型代表的海外投资者开始大幅抛售土耳其里拉以及相应的金融资产,进一步加剧了收益率的走高以及里拉的贬值。

  二、境外机构仍在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

  根据中债登与上清所最新发布的托管数据,境外机构7月份在中债登的债券托管总量达到13540.77亿元,7月份单月增持债券582.21亿元,增持规模相较上月收窄288.64亿元(6月增持870.85亿元);境外机构7月份在上清所的债券托管总量为2582.15亿元,7月单月增持83.05亿元(6月增持232.84亿元),增持幅度同样有所收窄,境外机构对同业存单增持力度的明显减弱是主要原因,7月境外机构小幅增持同业存单15.48亿元(6月增持221.17亿元)。

  7月份单月,境外机构在中债登与上清所合计增持了665.26亿元人民币债券,增持力度有所减弱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目前已连续17个月实现增持。境外机构截至今年7月末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规模进一步上升至16122.92亿元。

  国债依旧受到境外机构的青睐。7月份单月境外机构共增持利率债594.5亿元,其中增持国债651.12亿元(境外机构6月增持国债793.58亿元),增持幅度相较6月下降142.46亿元,目前已连续17个月增持人民币国债;7月份境外机构减持政金债56.61亿元(国开债-34.79亿元,进出口行债+18.16亿元,农发行债-39.98亿元)。

  除商业银行之外,所有类型机构7月份均对利率债的增持幅度均有所下降。7月份商业银行继续增持利率债1010.3亿元,广义基金仅增持143.87亿元,保险增持96.8亿元,非银机构增持14.55亿元。

  7月份中美利差进一步下行至60bp附近的历史较低水平,相较上月均值进一步收窄8bp,最窄处仅为54bp;汇率方面,7月份美元指数一直维持在95以下震荡,但7月份人民币仍累计贬值2.94%。7月份利差与汇率较差的表现,仍未阻止境外机构继续增持人民币债券。

  而在8月初,央行已陆续调高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以及重启逆周期因子,“稳汇率”需求的增强将导致中美利差重新回归至80bp左右的“舒适区间”,这对于吸引交易型的境外投资者而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7月份境外机构仅小幅增持同业存单15.48亿元,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顺周期”特点,一方面来自于人民币的走弱,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同业存单收益率的明显下行。

  境外机构在我国国债市场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7.67%,今年以来已累计上升2.7个百分点,假设未来仍维持今年以来较快的上升势头,大约明年1月末我国国债市场境外占比便有望达到10%靠近日本的水平;在我国债券市场整体之中,境外机构占比同样提升至2.24%,继续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