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选择性攀比_评论_唐山环渤海新闻网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儿子大四了,毕业有出国读研的打算。一天,爱人和他聊天:你那些同学未来有哪些规划?儿子一个一个报出名字、去向,直到说起中学同学翔的名字,爱人才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儿子说,翔在985高校读的通信工程,不想保研了,家里可能也没有能力供他出国,他已经找到一份工作,手机销售,这家大型民营科技公司全国招聘100人,他是其中之一。

  爱人立即插话:蛮好啊,做名牌手机的销售,收入不会差的。我也赶紧跟进:不要小看销售,他直接面对市场和客户,最了解产品的实际应用,检验企业的用户思维是不是到位。

  爱人接着补充:好多高管都是从销售干起的,所以,不一定都要出国,做适合自己的事最好……

  我知道,她这是在划重点了,爱人一直对儿子出国留学持谨慎乐观态度,纠结国外的安全,时不时地微信转发案例警示,更纠结学校的各种排名。儿子不等她继续借题发挥,反问了一句:如果我去卖手机,你们会同意?

  知父母莫若子,我们被儿子问得一愣:如果儿子读的是通信工程,最后真地去卖手机,不管是面子上还是心理上,我们能接受吗?想当初儿子也曾有意选择通信工程方向读研,爱人当时一口叫停,警告儿子将来不要沦落为卖手机的,现在又说卖手机前途无量,不是自相矛盾吗?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家长偏好的一个词,他们教育子女总喜欢抬出一个或几个身边的典型:你看人家孩子多听话,多认真,多争气,多孝顺……最为常见的场景,别人家的孩子考分高,父母便会直接即时地给自家的孩子施加压力:为什么不能向他看齐?而当别人家的孩子做出世俗眼光里所谓的低端选择时,这些家长们嘴上或许认同,心里却不愿意自家的孩子对照与参考,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以理性、可以务实,我们家的孩子还是要名声、要实惠的,“高”要攀,“低”不比。

  每到高考季,网上有个段子就会刷屏。家长:请问我的孩子可以报考建筑学专业吗?专家:要视孩子具体的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说,孩子是亲生的,就不要报了……段子从另一角度揭示了某些成人的虚伪、分裂,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别人家的”,自己家的孩子才是“自己家的”。

  有人说,人们总是像智者一样去劝慰别人,却像傻子一样折磨自己,开导、评论别人的时候,往往头头是道、淡定从容,而自身面临重要选择时,常常纠结不断、患得患失。其实,告别折腾也有捷径:还是要多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问问别人家的父母。——多看多问,是要尽可能把握大多数、平均数,而不是就高不就低。

  当然,最靠谱的还是多问问自家孩子的意愿,谁的青春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