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的“赵氏孤儿”该得到何种评价?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一起血案,2条人命,3个家庭,对河南信阳商城县19岁的小峰(化名)来说,父母遇害案虽已告破,但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杀害生身父母的凶手,竟是养育自己17年的养父,这种内心的创痛也许一辈子都难以抚平。(1月22日《华商报》)

  在一些网络媒体的评论版中,有网友将这场悲剧称为“现实版的认贼作父”。可事实上,小峰过去并不知道,所谓“父亲”便是“仇人”。不难想象,恩与仇、情与法、爱和恨之间的纠葛,必然给小峰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为了一个十七岁“孩子”的未来,舆论的态度需谨慎。

  悲剧的产生虽然充满了“戏剧性”,可归根结底,也是一名被拐孩子的悲喜人生。据媒体报道“杀父仇人”虽有“养父”之名,却少“父子”之情,真正有亲情的还是养育小峰长大的“奶奶”,且这样的“亲情”也是真挚和单纯的。无论于情还是于法,小峰最该负责的还是这位“奶奶”。舆论讨论的视角不必放在“对养父的恨”上,发现小峰成长中善的一面,才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元代纪君祥所作的《赵氏孤儿大报仇》。同样是一段“寄篱人下”的悲剧人生,可小峰的故事却更为真实和心酸。诚然,在法律的惩治下,小峰的“大仇”得以偿报,可面对未来的人生,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需要做的,是为他铺平成长的道路,而不是将一场悲剧仅仅当作茶余饭后消费的谈资,这不是善。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语言的伤害往往不由旁观者的意志所决定。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自小遭逢如此变故,人生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此时最需要的,也许不是鼓励和热情,而是淡忘与接受。然而,面对如此狗血的“剧情”,舆论界的反应难免复杂和多变。众口纷纭必定会影响小峰原本的心境。旁人的关注,也会在无意间这个无辜的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

  网络是扩散器,能将伤害翻倍增长。所以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更需要重视键盘上的利器,莫当口头上的恶人。对待悲剧,一词一句的发言都得谨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最后的结果易沦为“多数人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