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指出,现在校外培训的种类太多太乱,有些校外培训完全超常规,不是真正辅导学生跟上队伍。不规范的培训,打乱学生原有的学习规律,破坏教学常规,通过超前超难的培训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造成学生思想的焦虑,不利于学生成长。
无论是一波未平的奥赛热,还是一浪又起的编程热,抑或是司空见惯的校外培训,都暗含着当下中小学教育超前超难的发展态势。这种发生在校园之外的“明争暗斗”,也是当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家长经济负担过大、社会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从破解之道来看,只靠坚决取缔恐怕治标不治本。
一方面,超前超难培训本身就很难界定。根据以往的一些通报可以发现,靠相关部门的严肃查处,的确能取缔一部分培训机构,但仅限于缺乏运营资质,存在安全隐患,或在宣传时明确使用“超前”字眼的机构。一些资质合格,以“补习提高”为理由的机构却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另一方面,补习机构和学生家长之间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关系。一些家长盯着屈指可数的自主招生名额,蜂拥而至,让孩子学习奥数、编程,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的周末安排得满满当当。由此可见,家长的焦虑不消除,培训机构就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要破解超前超难培训问题,除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外,还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是学校教育的定力。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知识的学习也是基础性的。基础,重在扎实,不在超前。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学生以后的学习才能循序渐进,游刃有余。反过来看,如果基础不够扎实,贪快求全,就容易学而不精,还容易被培训机构牵着鼻子走。校外培训的超前气焰越高,学校教育就越应该强调学习的自然生长、科学生长。这考验学校教育的定力和能力。学校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劝导学生家长,放下对起跑线的追逐,给孩子一个自由生长、按需生长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不宣扬成绩好坏,而是关注谁在进步、谁在成长。这种关心和信任,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是学校考试的导向。笔者在一些学校实习时发现,小学生经常做初中生的数学题,比如闰年的计算;初中生经常做高中生的数学题,比如裂项求和。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超前内容在学校考试中扮演压轴题的角色。一些教师在出题时为了体现试卷区分度,激发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思维,会选择一些超过现阶段学习内容的题来“压轴”。和附加题不一样的是,这道题的得分直接影响着学生考试成绩的“门面”。这样一来,因材施教就变成了全员学习。学校教育自然就延伸到学校之外了。所以,学校考试该如何定位至关重要,如果学校想训练一些思维较好的学生,应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进行自由学习,而不是计入考试成绩。
三是学生家长的智慧。把孩子送进培训班除了源于家长的焦虑外,也可能源自家长的无知,他们对孩子的生长节奏往往把握失衡。周国平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曾提到,自己面临的难题,是怎样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让孩子受到挫折的伤害,不让孩子的自信心被打击。无论是奥赛培训、编程培训,还是超前培训,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超越了孩子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为孩子盲目报班必然会带来一个潜在的风险——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会大受打击。试想,如果孩子的潜力没能得到激发,信心等方面又受到影响,甚至从此厌恶学习,这样的培训不就得不偿失了吗?
四是学生自身的阅读。与被动的培训相比,阅读是主动的,源自内心对故事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好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周国平也鼓励孩子进行阅读和表达。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那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给孩子补课了,家长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成绩上落于人后了。但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何其艰难?如今,家长孩子与手机形影不离,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成为稀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