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ETC,要兼顾“少数人需求”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今年以来,各地都加快了推广ETC的步伐,原本便捷支付是大势所趋,能有效解决高速拥堵问题。但相继有地方被曝出在推广ETC过程中“用力过猛”,一些“歪招怪招”轮番上阵:不办ETC“不欢迎上高速”,没有ETC不让年检、不给加油;有的地方则是强制摊派任务,甚至还出现了交通主管部门和银行合作造假的现象。


客观说,推广ETC不只是“不停车收费”这一点优势。从长远的角度看,ETC相当于汽车的电子身份证,实现车辆信息从“车牌”迁移到“云端”,将撬动整个车辆管理体系的变革。


比如现在有些地方限行,外地车需要办通行证,ETC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化,可能手机上操作就行;比如通过ETC数据来合理调整车流量,实现智能管控;再比如随着ETC消费场景的扩展,未来可以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道路等停车收费全面电子化。


因此,各地积极推广ETC,也是为未来的“智能时代”做必要的硬件准备。据了解,省级收费站取消后,高速公路收费将从现有人工收费为主、ETC为辅的模式,转为以ETC为主、人工收费为辅的新收费模式。从2020年1月1日起,全国高速公路各收费站只保留进出口各一条ETC/人工混合车道。所以,如果不大力推广ETC,到时候,那唯一的人工车道就会堵上。安徽等地已经出现了类似问题。


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好事要办好,既需要政策的合力推动,也需要尊重用户的基本权利。技术当然可以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要看到,技术也会造成门槛。这会挡住一部分人或者造成一些不方便。公共服务的“公共性”面向所有人,要尤其重视那些弱势的甚至无力发声的需求。


比如,ETC虽然方便,但办理却有门槛,需要电子支付、银行卡以及一定的手续,这对一些人来说,未必那么简单。而且,人大多是有惰性的,一个人的惰性应该自己负责,但很多人的惰性就叫人性,应该给人性多留一点时间适应。


推广ETC不能忽略少数人需求。比如,有些人年纪相对较大,有些人则几乎不上高速,还有些人或许是借别人的车,不想再用别人的ETC卡;还有些人不想在ETC卡上留下出行记录。这些需求虽属少数,但都真实存在的,也是合理的。应该给这些需求留点空间。


有些政府部门或银行可能会纳闷:既然方便又优惠,为什么不办呢?但“整齐划一”往往是种错觉,现实情形永远是参差不齐的。大力宣传ETC的好处确实很有必要,但最终决定权仍然在用户手中。欲速则不达,用不装ETC不让加油、不给年检之类的歪招倒逼,很可能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


前几日,铁路部门推广电子客票也有类似问题。原本是身份证、纸质票均可乘车,如今推广电子票、取消纸质票,机器里取出来的只有一张“报销凭证”而无座位信息。本是为了“便民”,结果却让不少乘客犯了糊涂。引发争议后,铁路部门及时恢复了打印票面上的座次与进站口,这值得肯定。可见,尊重民众的消费习惯、尊重少数人的选择,是公共服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公共服务不能只照拂大多数人,也要照顾到少数人,而其前提就是先看到他们,然后,用技术的方式把有效的资源最大化服务到他们。这就像邮政系统,要照顾偏远地区,即便是亏钱,也要保证通邮。打捞这些少数人需求,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