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下午6时下班走出地铁站,和朋友一起吃顿饭;晚上9时,到夜间书店阅读,享受精神大餐,到健身房体验挥汗如雨的快感;回家路上,24小时便利店买杯热饮,再去24小时生鲜卖场买点小菜准备第二天的早餐……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发现,在武汉,年轻人带火“深夜经济”,“夜间经济”正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从宵禁到篝火晚会再到不夜城,在历史上,人们从未放弃驱赶黑暗的尝试,用火与电点亮夜生活,而今天,一些大城市已经成为真正“昼夜不眠”的不夜城。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每跨入一个新时代,其闲暇时间总会延长。在现代,城市的夜间时段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在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发展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农耕时代,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许多人调侃自己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白天辛苦工作,晚上尽情娱乐。随着经济发展加速,白天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使人们迫切需要更多减压方式,下班后的晚上就成了一个绝佳的压力出口。这种庞大的需求,成为发展城市“夜间经济”的沃土。
世界上有许多城市瞄准了“夜间经济”的发展潜力,甚至以此作为带动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课题。在伦敦,“夜间经济”由酒吧、俱乐部、餐馆、音乐厅、剧院等组成,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五大产业;里昂灯光节,让法国南部的这座城市全球闻名,不仅拉动了里昂的“夜间经济”,还成为里昂的一张文化名片;而悉尼早在2011年便提出,要将悉尼打造成新兴夜间贸易文化起源地。在国内,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后海,都成为年轻人夜色下慕名去往的地方。
“夜间经济”既是经济业态,也正逐步向城市特色文化靠拢。当人们脱掉工作服,走进人潮之 中,卸下疲惫与防备,心与心的距离变得更近,对城市的归属感更强,而一次简单的交谈还可能会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譬如伦敦夜生活孕育出来的“酒吧文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标识,被市民当作“无价之宝”。
不仅如此,伴随“夜间经济”而生的都市时尚,还可以为城市吸引来、留住更多年轻人。据统计,上班族、加班族、单身族等人群构成夜间经济市场的消费主力,尤其是以90后年轻人为主。许多“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回到几乎没有夜生活的家乡之后,感到非常落寞,纷纷选择“重回北上广”。
武汉的“夜间经济”并不是新事物。多年前,吉庆街的宵夜,引得很多外地游客纷纷慕名前往打卡。如今,年轻人的“夜间经济”也在暗夜中萌动,这倒是给城市发展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以武汉城市特色文化的养分,去培育和滋养夜间经济,使它成为年轻人中一张时尚而独特的“城市名片”?
【编辑 李尔静】
(作者: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