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让更多中国人看到“无用”之美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文博热:让更多中国人看到“无用”之美

《如果国宝会说话》官方海报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记者屈婷 刘伟)中国纪录片导演徐欢领衔央视纪录频道创作团队,拍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冲破小众“圈”,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这个每集5分钟,由100个短片组成的纪录片,用生动的讲述方式,让博物馆静默的文物,有了人的性格, 活泼泼地出现在荧屏上,成为“网红”。

因拍摄《故宫100》而走红的徐欢,对“红”很淡然。她说:“这是赶上了好时机。”她拍了十多年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而文博题材纪录片近一两年才开始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青睐。

文博热:让更多中国人看到“无用”之美

徐欢(中)在《如果国宝会说话》首映式新闻发布会上

《如果国宝会说话》短、平、快的风格,并非刻意“迎合年轻人”。她说,与《故宫100》一样,它面对的是同一群人——希望看见古物之“美”的人,无分老幼。

“《如果国宝会说话》其实想表达:这些宝贝不会说话,”她说,“时代进步了,能看到文物之美的人多了,我们只是代替国宝发声了。”

“无用”之美

有一年,徐欢在卢浮宫拍摄,购得一张光盘,里面是给孩子们看的馆藏品小短片。“制作得很有趣,旷世杰作走下神坛,那时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做这样的东西。”

2012年,她和团队借鉴这种小短片方式拍了《故宫100》,获了国内纪录片创意大奖。“这启发了我,短小精悍的东西未必就不够厚重,它能更快捷地让人贴近一个事物。”

因此,《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只“赏”一件文物。 怎么赏?徐欢说,一是跳出传统文化 “窠臼”;二是跳出“中国”,要有世界的眼光。“如果一件文物对世界和人类有意义,这就是文化自信的物证。”

徐欢骨子里很桀骜。“纪录片要有批判性,启迪民智,让人思考。”但是,她坦承,目前很多纪录片更像宣讲片,她希望不囿于文博专业的“理性”,而是用一丝“感性”直抵人心。

文博热:让更多中国人看到“无用”之美

2017年9月,徐欢(左前)在首都博物馆拍摄随州市巡展文物。

在“妇好鸮尊”这集中,有一句话让她感触最深: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也许10年、20年、100年之后,新的考古发掘、科技进步就会推翻我们现在所有的认知,”徐欢说,不要妄想能够解读文物的美,存在便是永恒。

她认为,古物的美,看似无用,却能让今人“感到生命扑面而来的力量。这种人文精神才是传统文化的魂魄”。

新的看展人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诗意的旁白伴随着人头壶的特写镜头,成为《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最动人的片段,很多观众评论——“顿时泪目。”

王君就是其中之一。她看完后,立即在自己当群主的亲子交流群中发布了一条消息:这个国宝节目适合妈妈带娃学习!第一季播出结束后,她“按图索骥”,组织群里的家庭们开展了3次亲子文物游。

在二次元文化网站“Bilibili”上,追看《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年轻人在满屏的弹幕上抒发对“国宝”的喜爱,不少人说已去博物馆“打卡”,还有人当上了讲解员。

文博热:让更多中国人看到“无用”之美

2015年9月19日,工作人员在故宫午门外对等待参观“石渠宝笈特展”的观众进行疏导。记者 金良快摄

“文博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博物馆。湖北博物馆馆长注意到,自从该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尊盘、曾侯乙编钟成了“网红”,当地年轻人,带娃的父母等取代外地游客,成了看展的新主力,而过去被人一扫而过的说明牌前,围满驻足细看的人。

“这是以前从未出现的文化现象。”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说,这说明大众需要更高水平的“文物大餐”。“新的艺术演绎形式打破了以往文物暗淡、高冷的形象,赋予其温度。有了魅力,公众对文物的关注度自然会提升。”

觉醒的文化

王君说,据她观察,现在这类文博亲子游很受中国家长的欢迎,“不忘历史,培养审美”是很多父母支持的初衷。“其实文物只是一个切口,从切口里我们能发现太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古人的道德、智慧等。”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收视数据表明,80后、90后甚至00后等观众,成为主要观影人群。徐欢说,她会好好分析观众留言中的审美变化,为今年拍摄《跟着唐诗去旅行》《我在故宫修房子》《山海经》等作参考。

“千万不要小视现在年轻人的趣味和鉴赏能力,他们不可估量。”徐欢记得,在一次试映会上,一位小学生站起来说:“古人很正经呀,胖胖的陶鹰鼎怎么这么不正经啊?”一下子逗笑了所有人。“跟其它陶器相比,它确实是个异类啊,这个孩子就看懂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认为,当前的文博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应客观对待,不能过于娱乐化,对文物的解读一定要准确。

王仁湘也认为,不能只是满足于 “火”,国民的文化觉醒才是主要目标。“公众热情和全媒体出击之外,更重视文物本体价值的阐释,加强博物馆合作和资源整合,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不‘活’才怪。”

(文中配图除注明外,均由《如果国宝会说话》剧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