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内从来不缺故事。
过去是才子佳人,现在是功名利禄,各种正的负的报道不绝于耳。国家奖刚刚过去,自杀的、性骚扰的就接踵而来,这些负面的新闻让大多数导师很无语。我的想象力不足,我不觉得师生之间可以演绎出什么有趣的故事,因为学术研究和学习本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很无聊的事情。
有人说读博士是致命赌博,考研读博却越来越热了,颇有飞蛾扑火之势,这恰恰是平淡如水、乏善可陈的学术圈每年最热闹的事情。为什么呢?
我喜欢离群索居,可以进行一些冷思考。我曾经和很多年轻的研究生讨论过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读研却不读博、为什么要读博这三件事,虽然答案在年轻人们的掩饰下显得不怎么真实,但我还是感觉到了考研读博热背后的冷。
扑面之凉,还不算冷。每年如此多的考研人数,真的是天下奇观,难道中国人这么爱学习?爱探索?爱学术?不,考研读博热与学术无关,恰恰相反,考研热映衬的是学术冷,众多学术机构里有很多拿学术做幌子的导师,也有很多拿科研骗自己的研究生。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科研,难道除了科研没有别的个人发展道路和生活模式吗?继续思考。
贴肤之寒,还可以防御。有些人读研考博的目的是延续自己业已习惯了二十年的学生生活模式,不愿意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这也能解释博士毕业一定要去高校工作的现象。在校园里,接触的是简单的生活和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从小到大都没有老师告诉孩子们社会的复杂性和和真实性,即使有所了解,也是从媒体的报道,自己从未亲身感受,对外界的恐惧导致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这一点与国外相差很大,甚至与我们过去的时代也相差很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时代,为什么年轻人反而变得缺乏勇气和面对选择畏首畏尾了?是什么让学子们的选择变得单一化?继续思考。
刺骨之冷,是难以克服的冷。我曾经想过,中国的教育究竟培养了人什么能力?知识学不完,道理时时刻刻讲,那么我们长大后面临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有能力判断和选择吗?学生缺乏判断力是我国教育最不成功的地方。从小到大,小学老师说考上重点初中就万事大吉,初中老师说考上重点高中就万事大吉,高中老师说考上重点大学就万事大吉,大学老师说考上研究生就万事大吉,硕士导师说考上博士就万事大吉,这个语重心长的劝学之道,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把孩子们引导到一个非常狭窄的道路上,而孩子们却以为道路的那端是乐土。试想,有一万人被唐僧忽悠陪着去西天取经,谁能成功?唐僧也成功不了,取经就只能有四个人!有个家庭困难的孩子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好了道路,就是一定要读研,不管父母和姐姐已经为她支付不起,也不想自己读研之后干什么。这种盲目的读研考博热是集体缺乏判断力的结果,而培养判断力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作为导师,我并不希望看到读研考博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而中国的学术却依然在自娱自乐地跟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