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4日电(记者强勇、齐泓鑫)黑龙江作为冰雪资源最丰富省份之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冰雪产业转型升级,使“冻人”的冰天雪地正逐渐变为金山银山,以冰雪为媒,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动能。
“冷经济”炙手可热
7天接待游客1122.67万人次,旅游收入136.32亿元,同比增长13.16%。黑龙江省旅游委工作人员介绍,春节黄金周把入冬以来火爆的旅游市场再推向高峰,全省旅游产业持续增长,冰雪旅游、冰雪项目、冰雪产业全面开花。
有“冰雪之冠”称号的黑龙江省每年降雪期长达120多天,发展冰雪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明显。今冬各地市推出数百项与冰雪相关的特色活动、赛事。目前全省各级滑雪场逾百家,冰雪大世界、雪雕博览会、冰灯游园会等一批代表景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北纬45度左右、海拔1649米的黑龙江省第二高峰老秃顶子山,气温零下35℃,但为旅游者准备的雪洞内只有零下2℃,穿件羽绒服即可。洞外山风凛冽,洞内的人却兴高采烈涮起了火锅……
这一“冷”“酷”的冰雪体验,正是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一部分。哈尔滨市旅游委主任闫红蕾说,作为我国首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延续34年的冰雪节已扩展为融文化、体育、经贸等为一体的冰雪盛会,综合效益凸显。在冰雪产品带动下,2017年全市旅游收入超1000亿元,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最北的大兴安岭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也是人气最旺地区之一。“中国最冷小镇”呼中,历史最低气温零下53.2℃,几乎每位游客都被这样的严寒震慑和吸引。神州北极漠河,每到冬季航班都一票难求。
“改革+”引领转型
“转观念”“闯市场”“重营销”是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快速发展中的高频词。从过去偏远的北疆寒地到今朝流光溢彩的玉宇瑶池,白雪变“白金”、猫冬变“忙冬”背后,是深化改革的持续加力。
近年来,当地开始从固化、落后的思维中突围。过去,只盯着冰天雪地带给生产生活的不便。现在,“冰雪不利用是制约,利用好就是财富”成为共识。冰雪产业被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还专门出台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专项规划(2017-2025年)》。冰天雪地产业,成为当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念好冰雪经,黑龙江省把“精化产品供给、细化产品营销、优化服务质量、强化市场监管”四轮齐动当作总体思路。黑龙江省旅游委主任锡东光说,结合区位优势,全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冰雪旅游、文化、体育、装备制造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单一的冰雪观光模式正在改变。
冰雪转型带来勃勃生机。有50多年历史、曾一度停产的齐齐哈尔黑龙冰刀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迎来重生。董事长单志宏说,2015年复产后半年即生产冰刀6万副,2016年累计开发108个品种的产品,产值3533万元。
市场拓展离不开营销布局。黑龙江省在旅游营销策略上全方位包装升级。去年黑龙江和广东省互相支持举办“寒来暑往·南来北往”等7次旅游主题活动。据广东旅游大数据平台测算,广东赴黑龙江游客增长超20%。
“瞄短板”再上层楼
第三届中国冰雪旅游峰会近日在黑龙江举行,来自峰会的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国冰雪产业总规模6000亿元人民币,2025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全国冰雪产业呈“南展西扩”之势,北京、河北借2022年冬奥会契机打造冰雪旅游带,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冰雪产业快速崛起。黑龙江省在抓住冰雪产业发展黄金期的同时,努力加快补短板提档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不优,一般性产品较多,旅游同质化。黑龙江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说,一些地区、项目停留在冰雪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服务明显滞后。
目前,黑龙江省正进一步强化旅游“软环境”建设,增强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性和独特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竞争力。锡东光介绍,黑龙江省以“两座金山银山”为抓手,将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冰雪游等,努力打造全国首选冰雪旅游目的地、国际冰雪旅游重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