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输出大省”的尴尬:如何招来“女婿”留住“儿子”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原标题:“人才输出大省”的尴尬:如何招来“女婿”留住“儿子”

  念好“人才经”成山东两会关注焦点

  如何招来“女婿”留住“儿子”

  春节假期刚过,对山东未来发展的关注从网络热议延伸至山东两会的现场,其中,对人才现状的焦虑和渴求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人才输出大省”的尴尬

  “目前,山东确实存在人才有所流失的现象。”山东省人大代表、世博动漫董事长王振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直言。

  3年前,王振华意外发现,公司难以从全国招来高端创意人才。山东的人才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如何解决?经3年调研与思考酝酿,今年王振华提交《关于把人才作为强省建设最大动能,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建议》。

  这份建议开篇,王振华便以数字举例:2018年8月,国家杰出青年资助项目公布,此次我国共有200位申请人入选建议资助名单。据《建议资助申请人籍贯和工作单位所在省份统计表》显示,籍贯是山东的最多,达18人,但工作单位在山东的仅有两人;对比邻省江苏,籍贯是江苏的有15人,工作单位在江苏的却有17人。

  2月15日,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处长戴彩丽在政协小组发言时同样指出:“据统计,山东籍在外省工作院士数量(107人)远大于驻鲁院士数量(48人)。”

  山东省本土求职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发布的《2018山东秋季人才流动报告》一定程度上是以上两位代表委员观察的佐证。

  这份报告以两万名山东2019届毕业生为调查样本,结果显示,选择留在山东的人数仅占17.7%,不足两成;江苏省已成第一流向地区,其占比高达19.1%;选择浙江省的占比为18.3%;选择北上广的占比分别为10.8%、7.8%和8.7%。该报告称,“山东省已成为‘人才输出’大省。”

  人才为何纷纷从山东出走?王振华将其原因归结为几点:从就业环境看,相对北上广、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山东省内的高端岗位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低、单位内部人际关系复杂;从城市规划布局看,作为人口大省,却没有一线核心城市,由此缺乏聚集高端人才的竞争力;从教育环境看,山东考生的高考压力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从地理位置看,山东处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中心之间,两个中心对山东人才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

  此外,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经济发展长期依赖能源、化工、机械等重工业,金融、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江浙和广东严重不足。

  人尽其才障碍在哪里

  一方面是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王振华将其总结为:重评轻用、重引进轻培育、人才选评聘制度僵化、重引进轻使用。

  “人才选评时大张旗鼓,搞个隆重的颁奖仪式,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评选完后,在人才使用和效能发挥时却没有后劲,甚至偃旗息鼓,支持不到位,跟踪考核缺位,没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王振华认为,目前山东很多人才政策并没有形成闭环,这仍须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

  而真正的人才被引来之后,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人才的价值潜能却无法发挥出来。

  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一位计算机博士的抱怨令王振华心头一震。“山东人要面子,当初把我引进来就是为了好听好看。作为计算机博士,我在企业的主要工作竟然是装系统和维修电脑,这些工作从科技市场随便找个技术人员就能干。”没过多久,这位博士选择离开了山东。

  无独有偶,在政协小组发言时,山东省政协委员、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姜龙也举了类似例子。2015年,该公司从苹果公司“挖”来一名高管,3年后,这名高管却遗憾离开。姜龙反思,这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不无关系,而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各方资源。“这是个大课题。”他顿了顿说。

  而人才的本土培育工作似乎也“一言难尽”。近两年,山东某大学先后流失12名博士。“想着抢人才,引进人才,却忽视对本土人才的培育。我们得做到既能招得来‘女婿’也能留得住‘儿子’。”王振华形象地打比方。

  人才选评聘制度僵化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受‘官本位’思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利益平衡等诸多因素影响,人才选评聘过程中出现了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有的全国优秀专家,在省里、市里甚至是县区里连个优都评不上,导致人才与需求错层错位。”王振华说。

  拥有65名博士、2000多名硕士、上万名工程研发人员,姜龙坦言,自己所在公司仍时时感觉人才匮乏,如何留住这些高层次人才并非易事,相较之下,目前的人才激励机制显然不够灵活。他举例,目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奖的门槛固化,将一些高层次人才挡在门外。他希望现有的人才激励政策能够多元化。

  显然,这一东部大省长期为人诟病的“官本位”思想对目前人才队伍的成长不无负面。“‘官本位’思想对科技教育创新有严重侵蚀,导致山东崇尚科教、尊重人才的氛围远远不够,杰出的科技人才依然匮乏,一线科研人员缺乏科技自信。”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承慧在政协小组发言时直陈。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侯风云认为,长期以来权威综合的产学研平台缺位同样是谈及人才问题时绕不过的现状。

  “这样的基础性平台工作不去做,山东省政府对自己的人才家底有多少、研究项目状况如何都不知道,对于个人与高校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能提供怎样的服务、服务的项目在哪里都不知道,企业和社会的各种具体需要是哪些都不清楚,而只是一味出台各种人才政策,甚至各级政府下达人才引进任务,花大力气引进人才,尤其是各种‘带帽’人才、海外人才,他们来了后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是否有团队的相互配合,是否与企业、与学校的真正需要相吻合,都是需要进一步考量的。”侯风云说。

  将人才视作最大动能

  “山东应该牢牢抓住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解放思想,思路新一点,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将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作为强省建设的长期战略和最大动能。”王振华说。

  如何念好“人才经”?王振华在议案中提出应树立“大人才观”,打破人才区域藩篱,人才在山东落不落户不重要,人在不在山东也不重要,只要能为山东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服务就行。

  “首先是观念的变革,要切实革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扫官气、接地气,积极营造崇尚科学、重视教育、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尊重科学规律,戒除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让科技人员淡定、专注、快乐、自信地去做科研,做他擅长的事情。”张承慧说。

  侯风云则建议以省为单位建设产学研综合大平台,该平台应做到供求信息完全、更新快、知名度高、有影响力,所有能够服务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机构、高校的研究项目、各方面特长的专业人才队伍、各地市各大小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清单全部分门别类纳入其中,并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产学研人才和项目供需在这里实现无缝对接。

  “只有高水平知识化,没有高技能职业化,人才链注定是不完整的。”山东省政协委员、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青在政协小组发言时建议,应对拔尖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持同等重视态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事实上,针对目前引才用才现状,山东已切实行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省级层面就出台90余个人才政策的文件,特别是2018年主推的“人才新政20条”,其改革力度之大令人耳目一新。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曾在不同场合推介“山东机会”,并提出让广大人才成为受人尊重的“座上宾”。

  2019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广聚人才上下功夫”被写入其中。报告还提出具体路径,包括“全面落实人才新政20条”“实施好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实施青年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计划”等。(邢婷)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