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跨越文化差异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原标题:人文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跨越文化差异

  “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合作倡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社情民意基础,人文交流则是民心相通最可依赖的桥梁纽带。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对于推进国家总体对外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人文交流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作为中国特色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健前行中取得丰硕成果,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翻译成多个语种和版本,在包括“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内的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超过上千万册,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新战略和新部署,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也为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党和国家首次针对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专门文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重大举措及工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规划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为更好发挥包括“一带一路”在内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在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国务院专门召开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谈会,原文化部对外发布《“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政策、资金、机制、人才等多方面规划和支撑。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路线图日渐清晰,内涵、外延充分拓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增强。当前,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明显提速,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柱。

  体制机制日益巩固

  六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坚持元首外交引领、高访带动、高端机制示范、双边多边结合,积极搭建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人文交流共识不断增多,渠道更加通畅,形式内容更为丰富,多边参与、多元开放、多主体共建共享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正在形成。每逢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或国际会议举办配套人文交流活动逐步机制化、常态化,一系列高水准的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精粹的成功范例,成为国家元首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相关国家先后建立起中俄、中美、中英、中法、中德、中南非、中印尼、中欧等八个副总理级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挥其在区域人文交流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部签订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在51个沿线国家设立了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与53个沿线国家建立起734对友好城市关系,与24个沿线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24个沿线国家实现公民免签或落地签,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50多个国家签订了相互翻译对方文学经典作品的协定,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每周约4500个航班。实施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计划,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鼓励国际人文交流。

  领域活动日趋丰富

  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广泛领域,通过政党、议会、媒体、智库、青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合作。相关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图书展、体育赛事、智库对话等多项活动,人才培养、作品创投、版权合作、联合出版、资本合作、项目评估等创新合作方式持续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更为专业、细化、务实,更多惠及民生。随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亮点纷呈,在交流中拉近民心距离,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也为沿线各国民众友好交往和商贸往来带来了便利和机遇。

  以旅游为例,据有关部门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输送1.5亿人次游客、带来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旅游已经成为“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不仅促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而且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文旅融合中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再以留学生为例,据我国教育部数据,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高达31.72万人,占比64.85%,此外中国在沿线国家举办81个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

  交流品牌日渐形成

  文化品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向中国文化品牌转型的新平台,讲好中国文化品牌故事的意识不断增强。我国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已经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标志性人文交流品牌,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17个中华文化中心,通过举办面向主流、贴近民众生活的各类活动,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内涵,已成为了解中国的窗口,巩固和增进我国与驻在国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教育领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亚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中欧教育政策智库论坛等重要交流平台相继建立。“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则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我国与希腊共同发起“文明古国论坛”,参与“世界文化发展论坛”“首届世界人文大会”等跨文化人文交流品牌活动。图书出版方面,“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中国图书中心”等项目相继启动。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文艺作为国家形象的闪亮名片,正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最接地气的传播形式,发挥沟通古今、融合中外作用,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和“海纳百川”的国家人文气质。“欢乐春节”利用春节符号弘扬中华文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魅力的重要载体;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中国作家近年接连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节目促进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全本京剧《白蛇传》、实验京剧《浮士德》、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中西合璧文化产品实现走出去;《琅琊榜》《甄嬛传》等国产优秀电视剧在亚太、北美等地热播;原创综艺节目、中国网络文学走向海外,成为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关注的新焦点;“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等交流合作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社会根基。此外,丝绸之路电影节、金砖电影节、上合电影节等相继发起,电影作为当下最为流行的国际传播媒介,正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黏合剂。

  事实表明,人文交流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精谨细腻“工笔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将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迎来精彩可期的发展愿景,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注入更多正能量、暖力量。

  (张耀军 李晴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旅游管理学术硕士研究生)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