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上海16个区一年12个月的PM2.5平均浓度放在一起比较,分别用深红、红、深绿、绿4种颜色标出当月PM2.5平均浓度最高、第二高、最低、第二低的区,结果会怎样?
浦东崇明最佳
按照上述方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做出了2016年和2017年的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发现一些特征。
2016年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
2017年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
数据来源:上海市环保局 图表制作:陈玺撼
比如,两年中,浦东新区几乎是一行绿色,除了2016年1月和4月,其余22个月稳坐“空气质量最佳”宝座,这些月,浦东新区的PM2.5平均浓度均为全市各区中最低。
其次是崇明,24个月中,该区拿下了6个月的深绿色和7个月的绿色,这意味着24个月内,崇明PM2.5月均浓度为全市最低或第二低的时候占到了一半以上。
再看表现不佳的。青浦和嘉定是拿到深红色、红色最多的区。24个月中,青浦有17个月的PM2.5平均浓度为全市最高,5个月为全市第二高;嘉定有7个月的PM2.5平均浓度为全市最高,14个月为全市第二高。
通过两张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从月均PM2.5浓度排行来看,2016年和2017年,空气质量较好的是浦东新区和崇明区,空气质量较差的是青浦区和嘉定区。
换一个指标,再做另外两张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也能发现和上述图表类似的特征。
2016年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
2017年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
数据来源:上海市环保局 图表制作:陈玺撼
以上海2016年、2017年共24个月的月均PM2.5浓度为参照,将对应月份PM2.5平均浓度高于此水平的区标为红色,将低于此水平的区标为绿色,结果可以发现,浦东新区和崇明依旧表现出色:浦东新区是两行完整的绿色,说明两年内每月PM2.5平均浓度均低于全市水平;其次绿色较多的是崇明,有11个月的PM2.5月均浓度低于全市水平。
同样,表现不佳的也是青浦和嘉定,它们和宝山、松江一起,成为两年内每个月的PM2.5平均浓度均高于全市水平的四个区。
西北面为何比不过东部?
同样在上海,为什么浦东新区和崇明的空气质量较好,而青浦和嘉定就逊之?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指出,如果排除本地污染排放等因素,地理位置与PM2.5浓度的高低是有一定关联的,尤其是“踩”在污染区域输送通道上的区域,空气质量较差的概率会较高。
观察青浦、嘉定,乃至宝山、松江,不难发现,这些区地处上海西面和北面,盛行北风、西北风等时,如果上游有污染物累积,外区域污染物就容易随风“入侵”。这些区域首当其冲,成为过境污染物进入上海中心城区和东部地区前的“挡板”,尤其是青浦和嘉定这两个上海的西北门户,“挡下灰”的它们,PM2.5浓度值一般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7年12月30日到2018年1月1日的这波空气污染过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查看这段时间的长三角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场空间分布图,可以发现12月30日15时后,外区域污染物开始明显影响到上海西部地区,12月31日凌晨到早晨虽有短暂好转,但持续冷空气很快又从西往东将污染物送入上海,这段时间内,上海青浦、嘉定等西部和北部区域空气质量都比全市平均水平差。
2017年12月30日10时至2018年1月1日20时的长三角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场空间分布图(分为3天):
西部地区也是污染物较晚“消退”的地区,2018年1月1日的长三角污染物浓度分布图显示,随着扩散条件转好,上海的空气质量自东往西开始好转,当浦东新区和部分市区的实时空气质量已经恢复到优良时,青浦、松江、金山等区还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的控制下。
如果把西北风换成东风呢?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也很可能是上海西部和北部区域,此时,这些区域成了东部地区和市区的“尾巴”,即使是清洁的海风,经过东部地区和市区,或多或少会夹带一些本地产生的污染物,进入这些区域,因此相关时段的PM2.5浓度值也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可见,近两年,上海西北部区域频繁受到海陆风来回的影响,更容易受到市区和周边区域输送而来污染物的侵袭。反过来说,有了西部地区的“挡板”,又或者最先享受到清洁的海风,浦东、崇明等沿海区域的空气质量为什么较好,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地理位置,湿度也可能是影响到PM2.5浓度的高低。
根据《2016年上海市河道(湖泊)报告》,青浦区以57.11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领跑全市,占到全市湖泊总面积的78.6%。专家指出,PM2.5颗粒的二次性组分吸湿性高,而水系充沛的青浦区湿度偏高,更容易让PM2.5颗粒“喝足水”悬浮在空中,不容易沉降和消散。
此外,根据多年监测经验,环太湖区域是华东地区雾霾最高发的区域之一,背后就和环太湖区域的湿度有紧密关联,当然,最主要的污染贡献还是来自人类活动本身。
崇明竟有两个月空气最差?
然而,“优等生”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查看2017年上海各区PM2.5浓度图,有一个奇怪现象:该年7月和8月,崇明的月均PM2.5浓度居然全市最高,分别达到41微克/立方米和36微克/立方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微克/立方米和5微克/立方米。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表示,原因可能有三种。
第一种,是本地产生的污染。夏季的高温和充足的阳光直射,其实是推高PM2.5浓度的诱因。随着车辆等移动源的不断增加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物质的浓度越来越高,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物质,会增加大气的氧化性,促使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逐渐凝结成颗粒物,从而加大了大气中PM2.5的浓度。
不过,要实现这种可能,前提是崇明本地要有大量的流动源和化工产业等容易产生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产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种,是有“潜伏”在海面上的污染气团在崇明等上海东部沿海地区登陆。这种情况在2018年1月19日出现过,根据此前的预报,上海这天盛行东北风,一般海上来风有助于本地积累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可没想到,海上较厚的云层下竟“藏”着一个污染气团,在东北风的助推下登陆长三角部分沿海地区,同时,上海及江苏部分区域本地的扩散条件也不理想,导致当天中午就出现重度污染。在2016年5月7日,也有类似情况:一股沙尘借道韩国入海,却在海平面上进入了高压底部的东风“通道”,乘着东风在上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登陆。
第三种,还是外部污染输送,从西面和北面影响崇明,但并未继续大面积影响上海其他区域。通过查看去年夏天长三角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场空间分布图,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崇明去年7月和8月空气质量表现异常的主要原因。比如,8月11日4时起,崇明西北方向有一波污染气团生成,5时后开始明显影响崇明西部,8时后又很快开始消散,并没有对上海其他区域造成明显影响。这种情况在2017年的7月和8月至少出现过两次。
2017年8月11日4时至10时的长三角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场空间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