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竞争对手”变“联队伙伴”,为区域发展叠加动力
光明智库:京津冀三地共享民生成果,需要从一方发力转变为双向发力,从各管一摊转变为统筹布局。该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从而让老百姓感受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连玉明:当前,制度因素是阻碍京津冀区域实现统筹布局的关键因素。京津冀区域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在户籍、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土地、城乡社会保障等制度上差异较大,阻碍了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地方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京津冀存在发展上的竞争,但更需要抱团取暖、协同推进,从而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共同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顺应共享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和决心,更取决于管理者的勇气和担当。
张再生:要进一步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协同发展步伐,推动建立科学长效发展机制,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达到“1+1>2”的共赢发展效果。
首先,要树立大局意识,站在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全局高度考虑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全局统筹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避免战略错位、顾此失彼。协同发展5年的实践,已使三地从“竞争对手”变为“联队伙伴”,下一步还应进一步调整中央政府对三地的考核机制,增加协同指标、一体化指标和共同承担的绿色发展指标等。其次,要去除官本位思想,要将北京的城市发展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把解决京津“大城市病”问题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河北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利益共享、作用互补、发展同向。再次,要坚持市场化发展思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机制,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机制,扎实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破除限制人才、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其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优化配置。
王文录:客观地讲,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对河北有利,而且对京津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京津冀本来就是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地缘共同体,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化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区域中存在发展短板时,势必影响区域整体发展,欠发达的河北难以为京津发展提供足够的消费市场和产业链条的支撑,京津发展必然受到身边短板的影响而难以跨越。因此,京津冀三地应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布局区域系统发展、协调发展,保障区域内各个部分得到必要的增长速度和合理的发展高度,形成京津冀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叠加动力,从而实现京津冀民生事业互为促进、共同进步的健康发展局面。
学术指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张军扩
学术支持: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张云、覃庆卫、王斯敏、张胜、李晓
实习生王美莹
4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