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汝阳:追寻传承千年的那缕香(图)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母亲手把手教李水琴制作香包。(资料图片)

母亲手把手教李水琴制作香包。(资料图片)

  2月18日,在汝阳县三屯镇丁沟村,李阿婆香包第三代传人李水琴正在和工人们一起制作香包。她制作的香包形态各异,色彩艳丽,很受大家喜欢,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们来到厂里制作香包,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李水琴做梦也没想到,几乎被人遗忘的针线活,如今竟然能挣大钱,她在10多年间不仅盖起了新房,还买了小车,过上了好日子。

  香包,古称香囊,也称佩帏,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人们认为端午节佩戴香包可以避邪驱瘟,抵抗毒虫的侵扰。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香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典型记忆”。

  洛阳附近有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习俗,流传着“老驴布袋脖下戴,不怕虫咬不怕蝇”的俗语。千百年来,在浓郁文化气息的影响下,洛阳香包的制作逐渐成为各家各户女红技艺的竞赛舞台,女红们不断创新,对佩戴香包的配色、图案、配方精工巧做,使之逐渐成长为一个细分的市场和产业。

  生于1903年的李阿婆香包第一代传承人姚喜娃是汝阳县城关镇城东村人,因心灵手巧、善于针绣而闻名乡里,她制作的香包色彩艳丽、形态万千,因而获得了四邻乡亲的交口称赞。

  李水琴,少年习得现代剪裁,后学习西方刺绣、机绣等技艺。她不仅教习子女继承技艺,还组织女子刺绣培训班,向更多的姐妹传授技艺。在女红快被淡忘的时间里,她一手承接着“传统”,一手融合着“时尚”,用一个个制作精良的香包,小心地发展着洛阳香包的品牌。

  目前,李阿婆香包已开发出六大系列产品,品种高达100多种,款式时尚、精巧、实用,既可用作家饰和汽车挂饰,也可当做礼品赠与他人,非常适合市场需要。目前,李阿婆香包已就近安排4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制作的香包被当做洛阳特产,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纪念品。新华网发(睢媛媛 文 高山岳 摄)

第一道工序,碾碎中药材香料。

第一道工序,碾碎中药材香料。

第二道工序,配制香料。

第二道工序,配制香料。

第三道工序,穿针引线。

第三道工序,穿针引线。

第四道工序,填充香料。

第四道工序,填充香料。

第五道工序,裁剪香包布料。

第五道工序,裁剪香包布料。

第六道工序,缝制香包。

第六道工序,缝制香包。

李水琴和工人们一起缝制香包。

李水琴和工人们一起缝制香包。

李水琴制作的各种香包。

李水琴制作的各种香包。

展示虎头枕香包。

展示虎头枕香包。

展示护脖香包。

展示护脖香包。

传统工艺香包。

传统工艺香包。

牡丹花香包。

牡丹花香包。

香包上的牡丹花。

香包上的牡丹花。

小虎头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