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衢路网搭起城市骨架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长衢路网搭起城市骨架

滨州市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黄河如带,飘曳在城市规划区的中间,碧水绿洲,星星点点散落在城市的边边角角;这又是一座亲和力很强的城市,棋盘道路,方方正正,再远的陌生人,在这里也不会迷路,也能感受到城市最初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和博大胸襟。

今日,我们就走进滨州城市发展的过去与今天,把触角伸向构成城市的框架——道路,从城市道路的变迁来透视这座城市的变化,见证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源源动力和不竭机遇。

——迁址北镇  城市道路框架初显

滨州的前身北镇依河而生,因渡口而兴旺,道路因河而成,因商而兴,缺乏一定的规划,街道狭小而拥仄,交错互通,一副自然的模样。

1951年,惠民专区搬迁到了北镇,并着手开始了规划建设。当时的规划费了脑子,不能依老办法,要有新意,就仿照济南的经纬路建路起名,黄河向北,东西路都叫黄河路;从东向西,南北路叫渤海路。规模是东西十条路、南北十条路,先建渤海五路以西。地委行署、公安局在渤海七路以西、黄河三路以北、渤海八路以东这个大方格之内建设。工厂企业就建在渤海五路以东。

先建起了黄河二路、黄河三路、渤海五路、渤海六路、渤海七路、渤海八路,搭起了城市框架。道路设计的很超前,很宽,从全省来说是数得着的。就这样,城市道路骨架的搭起,奠定了滨州雏形的北镇城市建设的基础。

到上世纪7 0 年代末,作为地区驻地的北镇还没有几条象样的马路,当时初步兴建的不过有现在的黄河二路、三路、四路和渤海五路、六路、七路、八路、九路相互交叉的部分街区。当时的滨州市区,主要的道路一是地委行署大院前后的黄河三路、渤海七路,和地直机关集中的渤海八路,其二就是纵穿市区的张北公路,即205国道(市区段称渤海五路),以及横贯市区的滨郑路,即220国道(市区段称黄河二路),这几条道路围起来的区域加上附近的村落构成了当时的北镇。

当时的黄河五路仅有9米宽,西到今三中门口,东到渤海三路。渤海七路也只是从黄河一路到黄河六路。当时的柏油路有黄河三路、黄河四路,也仅仅是地委行署大院和地直机关集中的一段铺有柏油,1979年的渤海六路还是一条砂石路,而渤海八路只有一段是柏油路。

——改镇建市 老城道路框架搭就

1982 年,县级滨州市成立,建市伊始,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城建兴市”的发展思路,作为一个城市,滨州市区开始了名正言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确定了要把黄河五路改建打造成样板路的想法。

拓宽黄河五路,涉及到路两边单位的拆迁问题。在当时,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与疑惑。就这样,在重重压力下,黄河五路的改造得以完成,路面拓宽到19米,两边预留了绿化带和发展空间,道路红线扩大到40米,并把原来的臭水明沟改作下水道。当年的国庆节,改造一新的黄河五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眼前,成为当时市区一条景观大道,受到普遍好评。这条道路即便到了现在,历经多次改造,却依然保持了当时的宽度,当时思想的开放为如今的城建留下了宽广的空间。之后,又历经多年,打通了渤海七路一分厂路段,使城市的主要商业街能够向北延伸。

随后的几年里,还对一些城市主干道做了延伸和改造。为了解决排水问题,让水能够依地势由南向北流,1994年,给渤海七路做了“开膛手术”。1992年修了黄河八路,两边修好了路以后,又将两条路中间的北大沟盖了起来,栽上了柳树。从渤海三路到渤海九路,黄河二路至黄河八路,都是在做道路的延伸和完善工作。并且新建了渤海四路,将新兴市场从渤海六路迁过去,搞成了一条商业街。

1998年,又新修了渤海十路。这样滨州老城区的城市路网基本形成,东到渤海二路西到渤海十路,南到黄河一路,北到黄河八路。

——撤地设市  四环拓展城市空间

2000年,滨州撤地设市。

2001年,滨州西部新区随着地级滨州市的成立而开工建设。西区建设一开工,黄河五路、八路的西延,渤海十八路的修建成为头等大事。到2003年,随着西区黄河五路、渤海十六路、渤海十八路、渤海八路等骨干道路的相继建成,新的行政中心框架达成。与此同时,滨魏工业园、盟威工业园也落户滨州经济开发区,带动了渤海二十一路、二十四路等开发区道路的建设。

2002年底,滨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四环五海”,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框架的战略决策。2002年10月开工建设的东外环路工程率先拉开了“四环”建设的序幕,2004年6月10日正式通车。北外环路和西外环路都在2005年10月30日实现全线贯通,2008年上半年,南外环路实现了全面改建通车,并在2016年12月28日实现再次拓宽改建后的通车,“四环五海”彰显了滨州人敢干事、能干事、办成事的气魄和毅力。

如今的滨州,由东区、西区、开发区三大板块构成,道路西起西外环,东到东外环,南到南外环、北到北外环,路网结构日趋合理,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道路宽阔通畅,车辆来往穿梭自如,道路交通环境、景观建设及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扩大了城市规模,完善了城市功能,构建了现代滨州城市框架,为全市经济社会超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