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舆情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
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
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
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
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
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
讲。
二、提升网络技能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条件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
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
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
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 自己的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
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
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
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
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
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
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
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二、提高应对能力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方法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
论的落脚点。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
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
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
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 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对于合理性的建
议和意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一时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进行充分地、合理地解
释,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经
过多长时间会采纳,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
篇二:舆情学习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听陈玉教授的“舆情管理与风险应对”,对舆情管理和风险应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
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舆情
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结合自
身工作实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看法。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准确
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地税各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
论环境。努力做到宣传工作着力点与新闻媒体聚焦点相统一,宣传政策主张与通达社情民意
相一致,弘扬社会正气与加强舆论监督相结合。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
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赢得舆论支持。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围绕地税中心工作,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
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广大纳税人对地税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有针对性地把广
大纳税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 仗。同时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
提供服务。
三、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信息的的主导性。 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
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开
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同时,创新舆情分析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
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
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
络。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
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篇三:网络舆情培训心得 “舆情应对与处理”的培训心得2015年4月中旬,莲都区教育系统干部“舆情应对”培训的春风把我送进了宁波这个美
丽的滨海城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听着这一位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们的讲座,令人身心愉
悦,整个人都清爽了起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
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
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
也使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但是当我听完朱鸣鸿老师的讲座之后,我觉得我们
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新闻媒体和舆论的负面报道,要与媒体上层和记者直接沟通,不要公开
对抗,不要使记者难堪气氛,适可而止的淡化社会影响。对待那些不友好的记者应耐心对待,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通过听朱老师的讲座我还了解了如何应对舆论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应当注重互动,开辟
多种渠道并和网民进行沟通。有时候通过沟通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同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多
部门联动,做功与唱功要同时进行。如果真的有突发事件发生,要沉着、冷静的去处理,对
事件保持沉默,封堵,删除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敢于坦诚的面对事件。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学习提高了我的“新媒介”素养和技能,适应了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
关系变化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还要学习沟通技巧,学会和公众、媒体打交道,在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对、与媒体
沟通等方面,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声”,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篇四:网络舆情心得体会网络舆情心得体会深刻的理解。
对今后的网络宣传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本人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决心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培养 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和应变能力。篇五: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舆情信息室 裴海涛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
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
舆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网
络舆情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民式、开放式媒体,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内在规律。如何
发挥好它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减少社会矛盾、了解民意诉求
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市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据创新升级思路,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看法。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传播的有利阵地,提高党和政府在新媒介中的声音,有效引导舆论,避免不实言论肆意
传播。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把握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下半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中
心和工作重心,及时制定下发舆情信息需求要点,确保信息报得对、报得准、报得好、报得
有用有效。重点关注涉及党和国家全局、宣传舆论或意识形态领域全局的舆情信息,关注事
关当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舆情信息。围绕十八大召开前、中、后,跟踪热点,找准难点,
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干部群众对党和政
府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政策的思想反映,心理情绪,有针对性地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
为第一信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
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提供服务。
三、突出地方特色,增强舆情信息的示范性。在挖掘特色信息上下功夫,注重把地方的特色与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围绕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绥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采写信息、报道
信息,注重总结提升、归纳提炼,注重从全局着眼、从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载体和工作内涵着
力,把领导的关注度、基层的认可度与工作的推进度相结合,围绕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
会宣传、文艺宣传、典型宣传、对外宣传等方面挖掘特色和亮点、提炼新典型、新载体,拓
展舆情信息采编的角度和思路,通过提升采编舆情信息质量,提高舆情信息工作上层次、上
水平。
四、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信息的的主导性。 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
围绕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等重点工作和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同时,创新舆情分析
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
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
性。另外,还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络。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
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
篇二: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
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二、提升网络技能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条件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
自己的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二、提高应对能力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方法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
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对于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一时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进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释,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会采纳,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
篇三:舆情应对与基层文化建设培训心得
舆情应对与基层文化建设培训心得
一周的培训时间,我们聆听了多位专家的精心授课,从新时代新情态下的舆情应对,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点;从改革兴邦与依法治国到危情应对,还有诸位领导的经验之谈,深受启发和思考。
在舆情应对来说,当前,互联网不仅成为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民情展示的平台。面对来源复杂、内容多样、传播迅速的网上大量的舆情信息,只有巧用才能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创新,进而掌握主导劝。 第一, 要利用功能强大的网络职能搜索技术,及时掌握网上各 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或敏感帖文的第一新闻源;利用分析软件分析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大小;预测发展趋势;及时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 第二, 要利用社会化网络和音视频直播软件的边看边聊功能, 围绕中心工作、重点敏感、焦点热点问题,汇集和分析网民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从大量的网上信息散点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出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及时发现和报送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经验新做法。例如,相关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社会知名人士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加强政策解读、回答网民提问、听取网民建议的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发生
后,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及时利用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等移动式互联网发布权威准确信息,有力阻止小道消息和谣言传播的网络舆情;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加强先进网络文化传播的网络舆情等,以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积极促进整个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王锦萍老师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的五个原则: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的关系来说,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基础。二是基本文化权益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来说,基本文化权益是基础。三是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来说,由政府推动,保障市场化运行。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与巩固执政基础的关系来说,公共文化是主流态势,基层宣传思想的文化阵地。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来说,文化公共服务创造社会和谐。结合基层真实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受益匪浅深以为然。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 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舆论引导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精神文明创建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宣传文化阵地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哪一项都离不开强有
力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队伍强了,工作才有切实保障。基础实了,事业才会更加兴旺。 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文化队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长期以来,基层文化队伍在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应该看到,这支队伍也面临着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设施装备落后、条件待遇较差,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健全体制机制、加大保障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任务重要而紧迫。 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高素质能力是核心。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轮训、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基层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水平和掌握运用新媒体新手段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准确把握群众脉搏,自觉运用传播规律,进一步增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科学的认识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它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等。其次,更是要全面把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包括功能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与基层文化
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的运行与保障等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和产品,具有认知、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位哲学家说过,当一个人饿肚子时,只有一个烦恼,就是生存的烦恼;一旦吃饱饭后,就会生出无数个烦恼,这就是发展的烦恼。解决生存的烦恼主要靠经济,解决发展的烦恼,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便越来越关心如何生活得更好,这种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更有精神文化生活。
今天,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权益,比如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的权益等。应该说,文化权益的彰显与实现,既是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切实保障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公民各项基本权益,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在文化权益享受上不均衡,将严重
制约社会的协调共进。只有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和谐相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将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民权益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像重视经济发展那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人民经济权益那样重视维护人民文化权益,从而使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人民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等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