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舆情汹汹才来解决问题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山东某大学数百名学生被第三方劳务公司派遣到江苏康佳等企业打工,因为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部分学生在网上发帖求助。媒体报道后,学校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实习地现场处置相关事务,并将学生全部撤回。广东茂名一所民办小学发起了一个捐款活动,十名学生没捐款,老师便把这些孩子拍照发群。这样一件小事也引来了舆论广泛批评,显然不是其所能承受之重。西安一名中学校长则被教师发帖举报存在“九大问题”,网帖发布之后,区教育局迅速启动了相关调查。

这几件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当事人都没有选择通过正常的渠道来沟通解决问题,而是诉诸网络,试图用公开的方式引起相关方面注意。毋庸置疑,把问题公开,利用舆论压力推动问题解决不失为一种方式,而且往往还具有力度大、见效快等特点,能起立竿见影之效。但是,舆论也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问题解决的同时,有时候还具有破坏性,会对当事各方带来冲击,甚至加剧对立。

放在教育领域内来看,丑闻的曝光,还会形成新闻传播中的“遍在效应”“累积效应”,让大家感觉类似问题很普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观感,进而破坏社会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实际上,学校管理中存在问题和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如果沟通渠道畅通,可以及时反馈问题,并妥善解决之,完全可以避免走到剑拔弩张、世人皆知这一步。

具体分析上文提到的几起舆情事件会发现,有些问题本不应该发生,比如把没有捐款的学生拍照发群,不仅有违行善初心,更是对学生的羞辱,家长抗议点明问题所在之后,仍不知反思,反而“教育”家长更是不应该;有些问题虽然发生了,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部反馈的方式解决。大学生选择去哪家企业实习、实习权益如何保障等,学生本应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即便实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没有兑现承诺、工作环境恶劣等,也可以向学校主管部门或者校长信箱反馈。教师发帖举报校长一事,调查结果暂不明了,值得一问的是,公开发帖之前,教师是否尝试过其他举报渠道,如果尝试了,那些举报渠道又是否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