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整改是最好的“舆情防控”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2017年12月29日,某游客在个人公众号发布文章《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爆出黑龙江双峰林场“赵家大院”客栈出现“宰客”、威胁游客等情况。2018年1月3日,大海林林业旅游局回应称,店家确实存在价格欺诈行为,已按规定对其处以5.9万元罚款并责令其停业整顿。另经核实,游客也有发布不实消息之嫌,考虑寻求法律途径解决。1月4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布相关评论,社交媒体也跟进讨论,引爆舆情。

图1:舆情趋势图

认真整改是最好的“舆情防控”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集时间:2018年1月9日12:00)

2017年12月29日,社交平台曝光“雪乡宰客”事件,相关话题的讨论开始出现;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1月2日,事件动向不明,舆情平稳;1月3日,各大媒体报道事件最新进展,舆情迅速升温;1月4日、5日,各方声音参与,主流媒体评论跟进,到达舆情高潮;1月6日至1月9日,舆情热度下降,但仍有不少相关评论陆续发布。

图2:舆情情感分布

认真整改是最好的“舆情防控”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集时间:2018年1月9日12:00)

在黑龙江双峰林场“雪乡宰客”事件中,舆情总体以负面和中性为主。网民则多持以负面评价,普遍结合自身旅游体验批评该地旅游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舆情走向逐渐脱离事件本身,引发对地域与旅游行业的讨论。

舆情观点倾向:

相关部门应重视舆情并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但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才是最好的“舆情防控”。

在“雪乡宰客”相关舆情持续发酵之时,黑龙江大海林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将舆情防控工作摆在第一位对待”,引发舆论质疑。其实,舆情不是洪水猛兽,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舆情并及时回应舆情中的网民关切,认真整改才是最好的“舆情防控”。

雪乡的景虽有其独特性,但维护不好消费热点也可能转移,地方政府应悉心呵护与培育。

媒体人“葛磊”认为,雪乡的雪有极为独特的审美意义,这里的雪粘稠度极高,能够随物赋形,形成奇异的雪蘑菇、雪豆腐……中国,乃至世界,只有一个雪乡。所以雪乡的未来不愁没有游客,因为它是稀缺的、具有唯一性的资源。但即便如此,维护不好,消费热点仍可能转移。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的悉心呵护与培育。

事发之时,就有媒体发布了题为《有钱人才敢去东北雪乡看雪,穷人只敢去北海道》的文章,绝不能只把这当做调侃一笑置之。因为这很可能会变成现实。如今,出国旅游成本降低、便利度大大提高,国外的很多旅游景区也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各方面的服务都有着较高水准,游客雪景观光确有了更多选择。

中国社科院旅研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表示,为了让雪乡独特的冰雪资源产生质价相符的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可将它列为旅游投资和开发的重点,带有前瞻性地规划好雪乡旅游发展前景,包括全年的旅游项目,健全招商引资的管理办法,加强旅游项目的落地考核等。

“雪乡宰客”因供需失衡,也因监管失利,契约精神和信用机制应跟上涌来的游客。

舆论认为,“宰客”频发的背后,是旅游消费的供给侧改革已经跟不上井喷的消费需求。这本来应该是把饼做大、皆大欢喜的好事,但由于质量上不去,加之缺乏良好的信用机制和契约精神,导致出现问题。

雪乡火起来之后,周边林场也出现了许多家庭旅馆,这些“雪乡外的旅馆”由于缺乏监管,屡屡被游客投诉。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雪乡的房屋产权在百姓手中,周边林业产权归属于森工总局。没有一个政府主导的大的体制破局,没有一个有魄力的商业开发主体,就难以走通整体开发的道路,也因此才泥沙俱下、多有害群之马。

中国社科院旅研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认为,对于一个具有一定或较高知名度,而配套设施与服务却跟不上的地方来说,薄弱环节应该不少,这些都是会突发问题的隐患。应该未雨绸缪,全面盘查雪乡旅游经营管理的差距,早发现、早整改,早整顿、早放心。要加强日常化监管,要抓标准,抓价格,抓服务。

我国冰雪旅游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才能走出“雪乡式怪圈”。

舆论认为,该事件持续攀升的热度和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冰雪旅游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三亿人上冰雪”政策的发布、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的助力……众多因素引爆中国“冰雪”经济发展商机。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7)》称,中国冰雪旅游将迎来黄金时代,预计2021-2022年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收入达到6700亿元。

某种意义上,雪乡是旅游界的“暴发户”,景区势不可当地崛起,而旅游服务不仅没有随着旅游收入的提高而改善,反而呈滑落趋势,这就是雪乡式怪圈。破局的当务之急是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解决“雪乡宰客”问题,不能只是进行短期整治,而应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监管机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彦峰分析认为,只有从本质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倒逼景区改善供给,从商家心态、供给设施、替代景区、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才能从整体破除供需不平衡的“天花板”。

景区“宰客”事件频发,说明旅游业需要来一次更为深入彻底的整改。

近年来,旅游投诉问题已经遍布旅游经济的每一个环节,从导游、景区的住宿和餐馆再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都“贡献”过头条新闻,云南“天价石斛”、青岛“天价大虾”以及导游强制游客购物等,甚至有地方还发生过景区当地民众群殴女游客导致毁容的恶性事件。舆论认为,旅游业如此频发的投诉和争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媒体人“然玉”认为,每一起宰客事件,都是必须深究的个案。而个案背后,那些共性的情形、诱因与缺陷,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认真反思的对象。金羊网评论称,若只限于“曝光一个抓一个”,很难说不是扬汤止沸。对监管者来说,通过艰苦细致的日常规范和管理,构筑起文明的商业伦理更显迫切和重要。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