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舆情工作的特点与管理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导语】社会民生舆情是最接地气的社情民意,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心声、最真实的生产生活实情。做好社会民生舆情工作,就是要密切关注最大的社会民生

“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做好社会民生舆情工作。

什么是社会民生舆情?就是最接地气的社情民意,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心声、最真实的生产生活实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为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最大的社会民生,即“学所有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好社会民生舆情工作,就是要密切关注最大的社会民生。

社会民生舆情与其他舆情的比较

如果根据内容性质分类,舆情大致可以分为时事政治类舆情、经济金融类舆情、意识形态类舆情和社会民生类舆情。随着某一具体事件的发展,性质转化,划类也有可能转化。比如“房价调控舆情”,涉及千千万万户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可划入社会民生类舆情;但如果从市场调控的角度看,或随着调控的发展对经济或金融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时,则可划入经济类舆情;如果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角度看,还可以划入时事政治类舆情。

与时事政治类舆情相比,社会民生舆情是最接地气的舆情。社会民生舆情涉及老百姓身边的事,比较“接地气”,是“接地型舆情”,比如疫苗造假等,与普通老百姓直接相关。而时事政治类舆情往往都是国家大事、民族大事,都比较“高大上”,是“上层型舆情”,比如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倡议等。时事政治类舆情在短时间内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先是浅层次的、局部的,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可能逐渐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与经济金融类舆情相比,社会民生舆情是相对较为感性的舆情。社会民生舆情总体较为感性,比如校园暴力、食品药品安全、住房保障等都直接刺激着老百姓的敏感神经,很容易激发老百姓的情绪,可谓“敏感型舆情”。而经济领域舆情更具专业性、更为理性,内容主要为经济数据、专业性论述或行业指数报告等,普通老百姓对此并不是特别敏感。

与意识形态类舆情相比,社会民生舆情是更物质化的舆情。社会民生舆情主要反映物质利益,属于“外向型舆情”,舆情方向是老百姓面向政府组织与物质利益。而意识形态领域舆情主要反映思想观念,属于“内向型舆情”,舆情方向主要是政府组织或社会团体面向普通大众争取民心、寻求认同或共识。

社会民生舆情的五个突出特点

第一,社会民生舆情发展发酵的动力基础往往是情感而非事实。当前,信息严重过剩,“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部分媒体对此展开争夺,甚至以偏概全、胡编乱造,千方百计吸引公众眼球,而对事实漠不关心。这导致舆情发展发酵的情绪传染在不断地“滚雪球”,而对真相的追问已经偃旗息鼓。所以,社会民生领域的很多舆情的发展发酵往往是基于情感,而不是基于事实。比如“山东辱母杀人案”消息曝出,整个互联网上的愤怒情绪随即产生并发生“核裂变”,直接展开了对辱母者一边倒的声讨,引导网上舆情迅速发酵爆炸。

第二,社会民生舆情的破坏程度易让局面失控。社会民生舆情主要以利益诉求为主,往往演变成“能量爆炸型”。在利益诉求中,物业维权、欠薪维权、征地维权、网约车维权、特殊利益群体维权、医患纠纷、执法纠纷、环境污染等占主要部分。这种社会民生舆情很容易引起相关利益群体“抱团取暖”,引发网民广泛共鸣,发酵形成舆情热点,引爆线下事件,再与网上舆情相互交织,演变成为重大舆情事件。

第三,社会民生舆情蕴含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由于社会民生舆情以利益诉求为主,多集中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改革、养老改革、户籍改革、食品安全、环境治理、扶贫开发、就业创业等10个方面。其反映的问题牵涉多个利益主体,涉及的利益关系千丝万缕。要解决这些问题又涉及政策、法律、道德、情感、舆论等诸多方面的现实考虑,非常复杂。

第四,社会民生舆情的传播动力依靠图像驱动的趋势明显。移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触到的图像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一天天地偏离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文化语境,而快速地转向以图片、视频为中心的感性文化语境。表情包的蓬勃发展表明,网民依赖图像表达而抛弃语言文字表达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图像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舆情语言。

第五,社会民生舆情对党群干群关系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些年来,不仅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民生舆情,各省市及基层也都越来越重视社会民生舆情。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为例,其创办10年来,网民累计留言93万条,共有2000多位各级领导干部回复网民留言,其中包括56位省委书记、省长。

如何做好社会民生舆情工作

一是不能忘记“边缘群体”,掌握其思想动态。农民、农民工、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社会底层人群,他们既是现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又是信息闭塞的网上“边缘群体”。他们难以与互联网接触,缺乏便捷、直接的意见表达渠道。他们的诉求和内心想法很容易被压抑、堵塞,成为被忽略的社会舆情“堰塞湖”,一旦“溃堤”,将有可能形成重大舆情事件。建立基层舆情探测机制,掌握“边缘群体”的思想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沟通、帮扶、化解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要依靠基层“源头活水”,掌握最鲜活的舆情。当前,我国虽然有7亿多网民,但他们同时又实实在在生活在社会基层,他们的呼声发于基层、意见建议提出于基层、社情孕育于基层,基层就是社会民生舆情的“源头活水”。做好社会民生舆情工作只有从基层出发、依靠基层,才能掌握最真实的、最鲜活的舆情。

三是要提前全面准确掌握情况,防患于未然。由于社会民生舆情一旦上了网,就会像病毒一样迅猛蔓延,因此只有提前准确研判,才能防患于未然。应着力建立“基层社情民意探测网”,建立健全“基层舆情报告机制”,让植根基层的舆情信息员第一时间核实本地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报告本地舆情动态和舆情风险点。每周、每月应定期召开舆情分析研判会,提前掌握基层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李文富:重庆市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