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原住民”90后长大了 有特长也有短板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SD022001

“90后”的个性化创意无处不在,他们热爱拍摄创意毕业照片。2017年6月14日,位于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身穿短裙、白衬衫的“90后”美女们携班级中唯一一位男生拍摄“气波功”毕业照。(图片来源:中新社)

【侨报综合讯】他们想要一份有趣的工作,他们渴望“诗和远方”的旅行,他们希望人生有更多新体验……他们乐观、思想开放,有时带点儿“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范儿,但他们也为祖国疯狂打call(网络流行语,表示支持)。这,就是中国的“90后”。

进入2018年,最小的“90后”也已长大成人。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90后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群的“特长”,也日渐成为中国发展、消费过程中的主力军。当然,他们也有一些共性的缺点。

网络原住民

“数字青年”:一识字即会上网

“90后已进入晚婚年龄”,早在2015年的这则新闻让许多“70后”、“80后”们觉得恍惚。“80后”究竟是“被宠坏的小皇帝”还是“有担当的鸟巢一代”的争论似乎还未远去,身边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已经悄然长大,走上了社会的前台。

综合北京《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网报道,“每天睡前刷微信朋友圈,买东西上‘淘宝’,有问题就‘百度’。”南昌航空大学本科生胡彦俊1994年出生,是典型的“掌上生活”一代。对他来说,互联网已不仅是个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元素。他的手机里有几十个程序,从娱乐、社交到学习、阅读。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7.53亿,占比97.5%。生逢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一识字即会上网”伴随着90后的成长。

电脑普及率高、手机依赖程度高、互联网使用率高……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在“90后”身上体现极为明显。作为“数字青年”,他们即便从未踏出中国国门,也能跟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陌生人结识。“‘9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也在广泛接触各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念。”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说。

在网络快速普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身上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会利用网络,也依赖网络。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去年发布的《90后移动互联网调研报告》显示,六成“90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

“前所未有的环境,造就了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评价“网一代”时说。的确,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90后”可谓生逢其时,或许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便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甚至发展成为个人事业。

自信式爱国

自信爱国  秒变祖国“自来水”

“90后”在互联网上有着极高的活跃度。

人民网发布的《2016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90后”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享有改革开放的红利,目睹祖国国力强盛,逐渐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过程,因此他们对国家模式和发展道路认同度很高,乐于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他们的视野从风花雪月转向了“星辰大海”,把国家的荣誉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敢于在公开场合表达爱国情感。

报告指出,在微博上,数量庞大的“90后”爱国青年凝聚在“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周围,在事关国家利益的事件中,表现出“90后”强大的自我动员与组织能力。

在亚文化大本营——bilibili弹幕网站(俗称B站)上,聚集了大量“90后00后”年轻人,总是弥漫着二次元鬼畜画风。但B站也常被贴上反差感满满的标签,下面这些标题小伙伴可以感受下:“B站前十的国产动漫告诉你:这样爱国才带感!”,“在B站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曾分析过“90后”秒变祖国的“自来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90后”的爱国主张还体现在“留学生归国潮”中。法国《欧洲时报》网站就刊文称,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中,“90后海归”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

路透社采访了一名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读硕士的留学生,虽获得美国工作签证,但她更向往回中国工作。她目睹中国崛起:“中国很多行业(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人工智能等)发展快,有朝一日中国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可能超过美国”。

在美国“问与答网站”Quora上,就有人好奇地问:“中国90后一代的未来怎样?”有一个网民回答,他们这一代的未来可以说是很乐观了。中国90后是我见过非常“鸡汁(机智)”、对新想法接受很快的一代人,同时他们也欣然“拥抱”传统思维。

路透社都忍不住感叹:中国“90后”兼具抱负和务实双重优秀品质,世界属于这一代人。

SD022002

出生于1990年12月的赵昶通曾参与拍摄影片《少年小赵》。在摄影机里,20岁的他穿着军装,挥舞国旗,大步穿行在山西平遥的街头,嘶声呐喊:“中国加油!”(图片来源:上海澎湃新闻)

消费观念

个体化“90后”成消费主力军 促市场转型升级

随着中国青年“个体化崛起”进入新阶段,第二轮消费升级应运而生,也为瞄准中国青年市场的国际品牌提出新的命题。

中新网报道,2013年,青年志曾发布《大时代,小世界—中国90后青年生活形态报告》,提出“90后”的“个体化崛起”;时隔4年,青年志发布其最新报告《未来自年轻:大平原的同行者-中国青年趋势与商业创新前瞻》指出,在互联网和个体化的进一步推动下,以年轻人为代表的中国社会个体化步入“新阶段”:一方面年轻人的能量释放被肯定;一方面个体化在不同代际间蔓延。

报告认为,作为高速变化时代的“原生一代”,当下的年轻人是消费风向标和流行制造者,也成为文化的塑造者和商业的创变者。

与“大平原时代”相应,报告认为,中国青年呈现出“游牧青年”的特征,他们被卷入急剧变化的“大平原”,因此更强悍自主,也更流动复杂。今天年轻人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拥有多重身份,他们更开放多元、也更敏锐孤独;向往工匠精神、渴望灵活创新、拥有格局与前瞻性,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丧与疲惫、急躁与计算、抑郁与孤独的挑战。

“90后”也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那么,哪个年龄段消费潜力最大?中国网2月6日报道,中国银联和京东金融近日首次联合发布的《2017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显示,“90后”的消费能力后劲十足,人均消费额3年增长2.7倍。供给侧改革效果初步体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货成为年轻人的选择。

《报告》显示,“70后”仍是社会消费首要贡献人群。在增速方面,“90”后人群消费增速最快,是“70后”增幅的2倍,在移动互联网渠道的花销超过日常消费支出的一半。与之相比,“70后”和“80后”在移动互联网渠道的花销仅占1/3。为人父母的“80后”已成日常消费支出最高的人群。“90后”“小鲜肉”后劲十足,近3年年均消费增长2.7倍,购物、餐饮、娱乐成为日常消费的最主要场景,购物消费占近半。

不仅是在日常花销方面,“90后”的消费潜力也在房屋住宿方面大有体现。广州《南方都市报》本月6日报道,小猪短租近日发布年度数据报告,大数据显示,中国“90后”用户正逐年增加,用户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其中2017年一线城市“90后”房东增幅高于全中国,占比从2015年的14.1%增长至22.5%,广州房东占比高达30%,而在房客端,“95后”房客占比也从2015年11.1%增长至19.7%。

另据中新网本月7日报道,每日优鲜近日的发布《2018生鲜年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90后”也成为了生鲜年货消费主力群体。

此外,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月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7)显示,从年龄看,18至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水平指数最高,表明90后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最旺盛,实际发生的文化消费支出也最多,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中国青年“个体化崛起”带来的消费增长与升级,也让瞄准爆炸式增长的中国青年消费市场的品牌必须面对从创造流行,并引领中国消费者向适应中国消费者文化场景与需求的转型。

特长与短板

90后“特短”:集体意识不够、耐心和承受力欠缺

“90后”作为一个群体,不仅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群的“特长”,当然也有一些共性的缺点。

上海《解放日报》报道,比如,由于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他们受到的呵护和享受的资源很多,抗压能力却相对较弱,专注力也不够,与人合作的能力亦有所不足。这是让人关注的“特短”,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予以磨炼和改善。

通常来讲,“80后”是和长辈有碰撞的一代,叛逆就是碰撞的表现。“80后”早期代表人物如郭敬明和韩寒的作品,其实都和长辈们有所碰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90后”则成长在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时期。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自我,开始与长辈处于“平行线”状态,没有剧烈的碰撞。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接受的事物与长辈完全是两个世界。同时,“90后”也似乎并不愿意与父辈们正面交流这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保持一种平行状态,这是他们的特色。

“90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过着相对丰裕而平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面临挑战。

与“80后”初出茅庐时渴望对话不同,“90后”在社会规则上相对偏于温和,他们顺应社会的主流要求,而又拥有一个比较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发展出了一个独到的世界,所以与他们相处时,会发现有时候“语言不通”。

“90后”在国家、民族认同方面没问题,其实这是“90后”生活在中国大发展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他们眼界相对开阔,对国家的认同来源于现实的认知及跟其他国家的比较中,对西方的一些东西有“免疫力”。不过,他们的爱国常有一套更为灵活的表达方式,也表现得相对成熟,更倾向于理性思考和辨析,这形成了他们的“特长”。

但同时,“90后”集体意识确实不够,在如何合作、如何与人相处等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能力还相对不足。他们对比较机械琐碎、需要耐心专注的工作往往承受力不高,所以容易跳槽。这实际上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90后”的成长环境总体来说比较好,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非干不可的,且成长环境还赋予了他们一种天生不怕的心态。

当然,“90后”更灵活、更敏感、更善于站在风口,尤其在互联网创业方面。但作为年轻的一代,也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持久力。这也暴露了他们的某些“特短”。

总之,相关代际争论并不表示人群之间有优劣之分,而是各有“特长”和“特短”。某种程度上,代际讨论是一代人试图了解另一代人的过程。实际上,每一代人到了一定年龄段,都自然会把老一辈身上合理的东西吸纳进来,社会舆论可以提醒,但不必过于担心。

对“90后”的深入了解,对他们的“特长”和“特短”有更清醒理性的认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先有更多的理解,才会有更多的沟通和更多的激励、引导。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前几代人把中国建设到这样一个程度,“90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该把国家带到一个更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