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中国刑法学创始人之一朱华荣在上海病逝,曾任江青辩护律师
沉痛悼念
华东政法大学著名刑法学者朱华荣教授因肺部感染于2018年2月15日早上6:38分在华山医院仙逝。享年89岁。先生千古,谨以此文缅怀朱华荣教授。
朱华荣,1929年1月26日出生,四川省璧山县人。1948年秋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士学位。1951年8月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3年2月被抽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任教员,研究苏联刑法,并负责筹建中国刑法教程,成为新中国刑法学的创始人之一。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调往资料室。1963年被下放支援安徽芜湖,先后在中小学任教,直到1978年恢复重建华东政法学院,被调往上海任教。1982年参加司法部领导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律师组工作,被特别法庭指定为江青的辩护律师。此后任华东政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中国古代刑法史、比较刑法学和法律思想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各个刑法比较研究》《中国刑法通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著作。
家学渊源家风传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把良好家风的传承看得很重,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齐家”而后“治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家风、竖家风。而朱华荣教授出身律师世家,深受“家风”影响,一生脚踏实地传承家学。
朱华荣教授的祖父朱大镛先生是晚清进士,曾入翰林院任编修,参与发起过“公车上书”运动,并以律师身份当选过四川省议会议长;父亲朱显祯先生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曾任国民革命军19路军少将,后弃官从教,历任中山大学法律系主任、四川大学法律系主任、四川大学代理校长等职。妹妹朱华泽是北京大学法理学教授,儿女也传承了家族衣钵,现在很有可能朱家第5代人还会继续做律师。像朱华荣教授这样的家族,以法学为家学传承了四代甚至五代,在我国可谓凤毛麟角。
朱华荣教授曾说:“可以说是家学渊源的影响吧,我家里有三四个房间都堆满了我祖父、父亲买的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法律书籍,这样我平时接触的都是与法律相关的,于是就很自然地选择了读法律。”家学成了他走上法律之路的基础,也成就了他辉煌的法律人生。
少年大学生
16岁尚读高二,就以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法律系,萧公权、吴君毅、刘世传等众多名家为他的法律之路铺下了基础。毕业后在双法院做过法院实习书记官,在银行中做过行员,在接管委员会做过刑庭审判员。丰富的工作经历后,恰逢人大通过“各地选派学生”的方式招生,朱华荣教授代表川西地区赶赴重庆参加考试和面试,最终坐上了火车到北京上学。
一年后,因为学习突出,又毕业于川大法律系,基础牢固,人大刑法教研室刚刚成立,缺少教员,朱华荣教授就由学生成了老师,被调到了刑法教研室,教授中国刑法。
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者
《五四宪法》作为开国宪法,意义不容小觑,而朱华荣教授也参加了起草委员会将各地关于《五四宪法》讨论的相关意见归纳、统一起来,成文上交,供中央有关领导审阅的工作。之后“统购统销”相关法律的调研、起草的准备工作;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主持的作为全国第三届司法工作会议文件之一的《罪名、刑种、量刑幅度》的资料研究、讨论文件编写工作朱华荣教授也都参与其中。
后来受到“反右”运动影响,朱华荣教授被调到资料室工作,他却依然专心于学术,于此时通读了马恩列斯的著作,并编修了《马恩列斯论法律》;在1962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虽被下调至安徽芜湖一所中学教授英语,但他依然留恋专业,利用业余时间翻译法律资料,如《南斯拉夫刑法典》,交人民大学资料室使用。
1980年,他又成为了江青的辩护律师,虽最终因为江青态度最终没有作为辩护律师进行辩护,但也经历了“两案”的审判过程。他认为“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大审判,也是我国恢复被‘四人帮’破坏了的法制后的一次大检阅,表现了我国恢复与加强法制的坚强信念。”
育人于华政
“文革”结束后,朱华荣教授符合“67号文件”,即要求司法人员疽队。朱华荣教授随爱人回上海并顺路看望他在人大时的同学赵秉林,而赵秉林那时正参加华东政法学院的重建,就劝朱华荣教授一同留在华政,朱华荣教授也就没有去北京。后来1979年《刑法》颁布,上海宣讲会便由他进行主讲并大获成功,随后朱华荣教授就被正式调到上海,参加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华政做教授、研究生导师的时候,朱华荣教授也仍未停止学习,五十多岁吃透了前半生未曾学习过的美国刑法,八十五六岁还在同学生交流自己读《论语》的心得。以读书为快、以研究为乐,这是他一辈子放不下的兴趣,也是他为人、为师、为学的基础与成就。
先生千古,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