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社会飞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老百姓心里在想些什么,社会心态到底如何?公众舆论,也被称为社会舆情,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维护稳定的预警器、解压阀和晴雨表,对社会舆情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昨天,“十三五时期社会舆情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浙江省第三届舆情论坛”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省内外舆情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常态下让社会舆情研究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好帮手。
2014年6月,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成立,这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工业大学共建的省内唯一一家社会舆情专业研究机构,2015年中心被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增列为社会舆情直报点。
舆情中心聚焦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围绕“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开展了“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满意度调查”、“百姓眼中的浙江——近五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满意度调研”等专项课题研究,其中“G20杭州峰会群众满意度调研”成果被外交部G20中外媒体吹风会以及新华社、人民网、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采用。
舆情中心连续三年对价值认同、信心指数、信任状况、安全感受和生活感受等五个监测项目进行研究,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浙江民众真实社会心态,在研判和疏导社会情绪中发挥了作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的民意基础。
论坛中,有专家专门探讨了“社会舆情、社会关怀与社会工作”,提出的是有关加强基层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考;有专家提出舆情工作必须把握科学性、追究真实性,如实反映人们的思想状况,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要转变工作作风、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摸情况、看现实、找问题、析本质,做到实情实报,实话实说,不能只在办公室打转转。
还有专家提出在社会舆情治理、引领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注重以文化浸润为重心的“内调节”,比如网络时代,有些人对个人在网上的言论不负责任,则需要标本兼治,提升网民素质。 本报首席记者 肖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