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公开是最好的舆情应对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我买菜从来不买带虫眼的。有虫眼就说明有虫害,那肯定就要打农药杀虫。”说这话的是一位60多岁的大妈。
“我买菜就买有虫眼的。既然虫子能存活,说明这菜没有打农药。网上都是这么说的。”持这个观点的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
7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组临时兵分两路,对广西南宁的多个农贸市场、超市等进行突击检查。以上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分别出现在小分队前往的不同市场的调查中。
买菜,到底买带虫眼的还是不带虫眼的?这看上去是消费者的个人消费习惯问题,背后却反映出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尚缺乏科学认知。而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各类有关农产品质量的谣言也是屡有出现。在7月21日广西自治区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情况汇报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植保总站副站长王华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现在网络已经全覆盖,自媒体也十分兴盛,一些网红、大V利用公众对农产品质量认识上的偏差,为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进行恶性炒作。比如,广西‘毒香蕉’事件等。还有各种有关农药化肥的谣言帖也时有出现。实际上,对于农药化肥,不能妖魔化,应当科学认识。”王华生建议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时有必要加入相关内容。
“像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一样,信息公开是最好的舆情应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寇建平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针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开展全天候的舆情监测,委托专门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捕捉舆情信息。对发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第一时间督促地方开展情况调查,科学分类处置。对于不实信息报道,组织专家进行科普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寇建平建议,下一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中,突出社会共治,充分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各方有序参与治理,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