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舆情(10月26日)别让WiFi探针侵犯个人隐私

人民时讯快报 次浏览

新华网炫知传播力分析系统显示,今日互联网传播力前五名分别是:

序号

 

题目

 

首发媒体

 

传播力指数

 

地域

 

1

 

国考报名开启三天超18万人过审 仍有职位无人问津

 

中国新闻网

 

4113

 

全国

 

2

 

31省份最新收入和消费榜出炉,哪个城市最能花钱?

 

中国新闻网

 

3255

 

全国

 

3

 

共享账号信息泄露风险增加 专家建议推出亲情账号

 

人民网

 

2378

 

多地

 

4

 

有的涉嫌无证经营,每“忽悠”一人能赚上千至数万元佣金……警惕“无良”保险自媒体“割韭菜”

 

新华网

 

2338

 

多地

 

5

 

银行进入住房租赁市场 探寻解决租房痛点新办法

 

新华网

 

1987

 

多地

 

  □WiFi探针只为广告营销? 网民:涉嫌违法,“毒瘤式发明”应喊停

今日热点舆情(10月26日)别让WiFi探针侵犯个人隐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媒体调查发现,一种以WiFi探针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广告营销设备悄然兴起,该类设备通过获取用户手机Mac地址收集用户信息。有些设备可以强制用户手机弹窗,并冒充已连接WiFi在微信置顶界面投放无法消除的“狗皮膏药式”广告。微信方面对此表示,目前已监控到此类恶意欺骗行为,并对监控到的情况进行技术应对。

网民“江德斌”: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用户手机号码信息,进而投放无法消除的霸屏广告,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操作体验,还潜藏着信息安全隐患。显然,投放霸屏广告的不法商家通过与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合作,获取用户相关信息牟利,属于侵犯手机用户的信息隐私权,相关企业则涉嫌非法泄露用户隐私数据,埋下信息安全隐患,均应依法予以禁止和重罚。

@网络安全专家张百川:WiFi设备获取用户Mac地址,以及互联网公司通过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均是很正常的技术,但是如果把用户画像对应的手机号码也对应出来,对应的用户就“透明”了,在公共市场上很容易出问题。

@新京报:“万能WiFi”“WiFi探针”等所谓创新,侵犯他人权益,扰乱网络秩序,与其说是“发明”,不如说是“毒瘤”。从执法部门到网络平台、下游厂商,应当形成“绞杀”合力,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守护好网络的纯净。

@光明日报:与游走的法律边缘的广告营销设备使用者相比,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为这些机构提供用户信息的“合谋者”,主要是电信运营商和一些用户大数据持有者。因为没有这些机构提供的用户隐私信息,所谓“精准投放”就无法实现。而这些机构并不拥有这些信息的所有权,更不允许倒卖牟利。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要紧盯手握大量用户数据的机构和企业,为它们定规矩明边界,防止非法牟利。

@正义网: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对于WiFi探针技术的提供者及需求方加强监管,督促各方尊重用户各项正当权利,确保WiFi探针技术能在法治正轨内使用,造福社会,而不只是成了少数不法商人掌控用户、拿捏用户的“凶器”。要为广大手机用户用法治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屏障。

 

今日热点舆情(10月26日)别让WiFi探针侵犯个人隐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