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打击一直保持高压态势,3·15来临,打假维权再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了解消费者对侵权假冒现象及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打击侵权假冒执法行为的认知情况,中国消费者报社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稽查执法局指导下,组织开展了“打击侵权假冒知多少”专项调查活动。
多数对网购产品不信任
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秩序,一直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打击重点。然而,当前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土壤仍未铲除,假冒伪劣现象仍未得到根治。
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都曾遇到过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本次调查中,在回答“是否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时,88.68%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七成关注打假执法信息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打击一直保持高压态势,相关信息往往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消费者平时是否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呢?
针对这一问题,15.91%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关注”,55.94%选择了“比较关注”,28.15%选择了“不怎么关注”。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监管部门发布的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相关信息有较强的需求。
四成选择协商退货赔偿
对于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原因,消费者是什么看法呢?针对这一问题,54.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无法鉴别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上当受骗”,32.36%选择了“为了省钱而购买高仿产品”,12.93%选择了“正品不容易买到,退而求其次”。
六成支持职业打假索赔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消费者买到包括食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可向经营者主张惩罚性赔偿。近年来,在这一法律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索赔人,由此引发争议。
对职业打假索赔行为,消费者是何种态度?针对这一问题,62.6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支持”,27.24%选择了“不支持”,10.12%选择了“无所谓”。
相关链接
电商售假成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2019年1月1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网购平台的假货问题再度成为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
回顾2018年,主打低价的拼多多,借力微信社交分发渠道,主攻“五环外”下沉市场,完成赴美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在拼多多快速发展的背后,各类“物美价廉”的高仿商品或傍名牌产品也引发舆论关注。2018年,淘宝、天猫、京东、网易考拉等众多网购平台也被曝存在售假、真假混卖等问题,网购环境仍待提高。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田珍祥
(原标题:《中国3·15年度报告 | 有没有人没买到过假货?结果是...》)